移至主內容

COVID-19》 磐石號3人 二採才確診 張上淳:發病到一個程度會「時陰時陽」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距敦睦艦隊人員登艦已兩個月,長時間的問題,不只難以釐清感染源,也讓檢驗工作增添變數(照片來源:駐帛琉大使館)

磐石號今日(4/21)再增3名確診者,3人在18日第一次病毒採檢時都是陰性,2、3天後二採才出現陽性。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台灣目前的確診病例,多數還是在第一採就驗出;對於磐石艦這3起病例二採才驗出,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這是感染後過了一陣子的現象。

對於二採才驗出病毒的情況,張上淳表示,這會與發病的時間點與採檢的時間點有關,當發病到一個程度後,就可能會出現「時陰時陽」的情況。3名新增案例的發病時間,案423於3月30日出現嗅味覺異常、案424於4月5日出現頭暈、鼻塞、頭痛及嗅覺異常症狀、案425於3月23日出現流鼻水、發燒、頭痛症狀。3人皆於4月18日第一次採檢,但都是陰性;之後分別在20、21日進行第二次採檢才確診。

張上淳說,一般的病例,通常是在發病後沒多久就被指揮中心監測到、或自行就診,如果在發病的一個禮拜內,病毒量通常是比較高的。可是在兩個禮拜、三個禮拜後,例如今天確診的3人在船上的時間很長,這時候就已經進到時陰時陽的階段,指揮中心會比較謹慎,會多採幾次。

病毒量前7天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兩三週後呈現不規律的波動(Prolonged virus shedding even after seroconversion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 Journal of infection)

先前張上淳曾引用一篇論文的插圖來說明COVID-19患者病毒量的變化,留意此圖的縱軸是對數尺度,上下差一隔格代表數量差了10倍。在前7天有較明顯的從高峰往下降的趨勢,之後的病毒量時常呈現不規律的波動。

若能在發病初期就進行採檢,不只整體病毒量較高,變化也較穩定。隨著離發病日愈久,不只整體病毒量下降,甚至會出現有時偵測得到、有時測不到的不穩定情況。這也就是確診病例要出院前的採檢、或磐石艦人員採檢所發生的「時陰時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