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切割撤案避二階 亞泥闖環評 要重返西部

環保團體與在地局民於環評大會前記者會痛批亞泥「假退場」(攝影:梁家瑋)。
羅慶仁案、亞洲水泥案、羅慶江案等三礦場相對位置圖(資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焦點事件編輯小組、特約記者梁家瑋報導

配合政府1986年水泥東移政策,台灣水泥業從西部移往東部。但在去年(2015),亞洲水泥計畫於新竹關西復礦,提出「羅慶仁」、「亞州水泥」及「羅慶江」三個礦業用地案,於環保署進行環評。今年(2016)1月12日,環評專案小組審理羅慶江案時,認為與羅慶仁案、亞洲水泥案難以切割評估,且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決議三案合併審理並送二階環評。

24號,召開環評大會,若沒意外,環評大會會尊重專案小組審查結論,直接讓本案進入二階環評。不料,亞泥卻在大會前,撤銷亞洲水泥案,並大幅刪減另兩案的開發面積;環保團體與居民批評亞泥是以亞洲水泥案「假退場」的方式規避二階環評,鑽法律漏洞;認為環評大會應該直接駁回全案。

到了下午的大會上,因為計畫已有大幅更改,在三案變兩案的情形下,要「合併進二階」或「合併退回(一階)小組」,環評委員產生激烈辯論,無法達到共識,最後採取不記名投票決定。

投票前,對於亞泥於大會前突然做的改變,擔任主席的環保署長魏國彥認為,小組依原計畫做出「三案合併進二階」決議,但今天卻「有新的東西」,在計畫變更的情況下,專案小組做出的結論可能會有所改變。魏國彥強調,「我們還是要給開發單位一個新的機會來述說他的方法」。不過他也說,不是退回,就代表本案不用進入二階環評,也許小組根據新的材料,仍舊會做出進入二階環評的結論。

魏國彥已有明確表態,21位環委14人出席,投票結果4票贊成「兩案合併進二階」,8票贊成「退回小組」,2票廢票,決議退回小組,未進入二階。

亞泥等三案環評專案小組召集人呂欣怡表示,本案有非常多環境疑慮,包括開發範圍位於山坡地保育區、地質敏感區、開發範圍內有瀕臨滅絕植物與保育類動物等,所以專案小組才要求進入二階環評。而開發單位於環評大會的簡報中僅回答地質敏感區問題,其餘疑慮完全沒有處理。

呂欣怡說,雖然亞洲水泥案撤案且開發面積大幅縮減,但這些環境疑慮仍存在,所以應直接讓剩下的羅慶仁案、羅慶江案合併進二階環評。她強調,若因開發單位於大會前更改計畫,大會就做成退回專案小組的結論,可能會造成先例。以後若專案小組做出送二階環評的結論,開發單位可能都會在進環評大會前更改計畫,使大會做出退回專案小組的結論,勢必造成環評精神的破壞。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表示,因三個礦場開發基地相鄰,攬線、機器、設備都共用,且實際上都是為亞泥供料,本質上就是一個大礦場。她說,亞泥的作法是將一地分三案,藉此規避審查更為嚴格的二階環評,所以三案應合併送二階環評。去年12月16日、今年1月12日的環評小組審查會議上,環評委員亦同意三案應合併審查,甚至在1月12日的審查時,環評委員認為本案可能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應直接進二階,僅待環評大會確認決議。

不料,亞泥更在環評大會前突然撤銷亞洲水泥案,另兩案開發面積也大幅縮減。三案原本加起來81.38公頃,經刪減後兩案一共47.15公頃。環評大會上,開發單位委託的新陽工程顧問公司表示,本案在亞洲水泥案撤案及羅慶仁案、羅慶江案縮減面積後,申請總面積降低42%,總採礦量降低75%,並將環境敏感區劃出開發範圍,應可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認為修改後的方案,可在一階環評具體解決環境爭議,希望大會將變更後的內容送回小組續審。

對此,關西鎮金山里居民宋明光痛批,亞泥完全是在欺騙環評制度。亞泥只是暫時撤案,沒有注銷礦權,未來還是可以隨時將亞洲水泥案申請送出;潘正正表示,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9條附表),新增採礦工程面積達50公頃以上時,應直接進入二階環評。亞洲水泥案的撤案,只是為了讓開發面積不會達到50公頃以上的技術性撤案,目的很明顯是規避環評。

1960年,遠東徐家藉著美國開發基金之助,成立亞洲水泥橫山場,新竹縣關西鎮即為供應橫山場原料的重要石灰石礦場。關西羅家也緊接著在1964年成立玉山石礦,探採石灰石供亞泥使用。隨著政府1986年水泥東移政策,並將西部劃為石灰石保留區,關西鎮這段與水泥業為伍的日子才漸漸終結。但當亞泥在東部礦場遭判決需將土地歸還太魯閣族,於國家公園採礦又引起重大爭議,遠東徐家重新將目光移回西部。

2009年,在時任立委的邱鏡淳提案下,礦務局解除西部採礦禁令,不過在各界反對下,不到兩個月西部再度劃入石灰石保留區。不料,邱鏡淳擔任縣長後,以新竹縣為單位要求礦務局解禁採礦禁令,羅慶仁案、亞洲水泥案、羅慶江案也隨之於去年陸續送入環評審查;這個案子一旦通過,水泥業也將在台灣西部重新啟動。

相關資料:地球公民基金會〈西部復礦 關西削肉剃骨,為的是誰的利益?

關西鎮金山里居民宋明光痛批亞泥(攝影:梁家瑋)。
贊成退回專案小組的環保署署長魏國彥(中)(攝影:梁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