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馬崗聚落群明文資審議 文化保存土地開發碰撞

焦點事件記者侯百千報導

馬崗的特色建築,石頭屋,其來由是百年前居民為節省材料,直接利用海邊的石頭做為建材所築。(攝影:侯百千)

明天(7/17)新北市貢寮馬崗漁村登錄「聚落建築群」的文化資產審議,將在新北市文化局進行,位於東北角的小漁村擁有就地取材的石頭屋建築特色,保留於潮間收及海菜的「海女」文化,卻在大規模的土地開發的動因下,面臨消失的危機,明天的文資審議固然關鍵,但即便取得文資身分,這個東北角小漁村的未來仍然面臨很大的考驗,我們在此做個簡單的鳥瞰。

馬崗村位於台灣東北角,是台灣最東邊的村落,從清末至今,風霜超過百年。早期馬崗村居民以漁業為生,並就地取材,拾海石建成「石頭屋」,形成與環境互動的特有風景;除此之外,當地搭配隨著潮間帶漲退,在岸間摘採海草的「海女」文化,皆形成馬崗村的特色。

但近數十年來,馬崗的人口逐漸外移,村落的年輕人紛紛離鄉背井,往城市發展,當地漁業以及海女文化也因為無人傳承,逐漸凋零,近年來更因為開發商意圖將當地開發成觀光地,要求當地居民「拆屋還地」,因此面臨集體遷村的危機。

協助當地居民的環境權保護基金會執行長涂又文解釋,馬崗是上百年的老漁村,早期並無土地所有權觀念,居民僅口頭向地主承租土地,就在上面自建房屋,再每年繳交租金,也因此近年與建商發生產權爭議。

去年(2018),已收購馬崗周圍大量土地的開發商,以當地居民沒有租賃與產權證明為由,要求居民「拆屋還地」,被拒後,開發商就向其中九名居民提起訴訟,至今仍在纏訟中。

而為防止迫遷危機,環境與文資團體因此協助居民對其中幾棟房屋提出「歷史建築」的申請,並對整體馬崗村提報「聚落建築群」的認定,下周三的文資審議將決定其是否符合「聚落建築群」的資格,其結果將決定馬崗村的命運。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說,若是政府決定不認定馬崗村的文化資產價值,選擇放任讓財團進駐,在當地開發觀光產業,當地居民也將因此被迫強制遷村,馬崗的文化景觀也會隨之空洞化,僅剩下包裝過後的文化商品。他說,東北角一帶的文資保存是數十年間政府本就該有意識主動進行的工作,如今馬崗的情形,實際上是政府失職的結果。

另一方面,他認為,就算政府決定將馬崗村指定為「聚落建築群」或是其他文化景觀,仍然必須要考慮如何規劃,若僅是「博物館化」,徒留建築架構卻沒有居民的生活,那也就失去原本先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無論是海女文化,和相關海洋知識傳承,都是必須透過居民才有機會保存,因此在文資保存的同時必須考慮如何在讓居民續留,讓世代傳承,否則這些對於居民來說習以為常,卻又相當寶貴的在地文化知識,也很可能將就此消失。

居民鄭女士(左)與江陳碧珠(右)過去皆是海女,自幼生活於此。江陳碧珠說,他過去以為可以在此終老,現在面對建商要求迫遷,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江陳碧珠過去當過海女,隨著潮間帶蒐集海菜,再到市場上販賣,隨著年歲漸高才「收山」,他的兒女多往城市居住,但她從未離開馬崗。

馬崗過去為漁港。(攝影:侯百千)

遠眺馬崗。(攝影:侯百千)

當地貓群與居民共生,據說人貓比是2:1,因此馬崗又被稱為「最東貓鄉」。(攝影:侯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