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學費不高? 高教工會青委會:全球排第14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高教工會青委會比較各國學雜費。(攝影:梁家瑋)

每年到了5、6月,學費調漲都是學生團體、大學學校的爭議焦點,大學校長、教育部一再表示,台灣學費實在太低,要維持教學品質應該調漲,學生團體則持相反看法;今日(6/3),高教工會青年委員會整理人均GDP前一百高國家的學雜費資料後,指出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台灣學費不僅不便宜,甚至高居第14名;學生團體呼籲,教育部應駁回任一間大專院校學雜費調漲申請,並研議調降學雜費。

青委會表示,他們搜集各國公私校人數比例、公私校分別的學雜費,並根據公私校學雜費、人數比例,計算加權各國平均學雜費;因各國物價水平有差,青委會在進行比較時,是透過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將各國學雜費換算為美元,再進行國際比較(多明尼加、波札納、伊朗、伊拉克、巴林等5國資料不全,不納入比較)。

青委會召集人蘇子軒說,大學校長一直希望鬆綁學費,教育部也說學費太低,長期以來影響教學品質,但根據青委會進行的國際比較,台灣公校學生佔34%、私校學生66%,公校學雜費平均3,946美元、私校學雜費為7,389美元,加權平均學雜費為6,218美元,此金額在GDP前100名國家中排名第14,遠高於GDP前100名國家平均學費3,055美元,所以台灣學費不只沒有相對低廉,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反而是高學費前段班。

蘇子軒說,在這些國家中,一學年學雜費在1,000美元下的國家有41個,佔43.6%,3,000美元以下的國家則將近7成,而教育部與大學校長愛拿出來跟台灣比較的美國(12,428美元,第5名)、日本(7,733美元,第7名)、南韓(7,556美元,第9名),其實是少數國家的狀況。

蘇子軒指出,在本次調查的100個國家中,也有20個國家實施免學費政策,這些國家包含人均GDP跟台灣類似的德國、丹麥、芬蘭,也有相差甚遠的阿爾吉利亞、委內瑞拉,除此之外,紐西蘭也從2018年施行逐步免學費政策,這些國家的施政方針值得大學校長、教育部借鏡。

蘇子軒說,教育部表示不漲學費會讓教育品質低落,但這不是事實,教育品質低落的主因,是國家經費不挹注在高等教育,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高教經費佔GDP比率僅0.68%,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的1.32%,如果教育部願意提高對高教的挹注,不僅不用談鬆綁學費,甚至應該調降學費,減輕青年負擔。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謝毅弘表示,台灣學生不只要負擔高額學費,食衣住行開支也昂貴,根據政大2016、2017的調查,台灣學生學雜費加食衣住行,公校學生一年平均25萬,私立則是30萬以上,而台灣家戶平均支配所得為一年100萬,只要有一個子女上大學,4分之1可支配所得就無法使用,若兩個小孩上大學,一半可支配所得就砸在大學教育上.

謝毅弘說,很多人說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不應該降低,但每年7成高中畢業生投入高教,畢業後求職大學也已成基本門檻,今年學雜費申請調漲截止日期為6月17日,文化、中國醫、陽明、政大等學校已提早宣布不調漲,目前宣布會申請的,只有樹人醫專、明新科大、中華大學,呼籲三校回頭是岸,也呼籲教育部不應通過任何一校的學費調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