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境外生非學生? 教育部「生師比」計算公式挨批


焦點事件記者侯百千報導

高教團體今日到教育部前開記者會,與教育部專委譚以敬(右)對談,但雙方並無交集,不歡而散。(攝影:侯百千)

前情提要

生師比灌水還猛飆高 高教工會要求改善

外籍生黃康偉要求教育部將外籍生納入生師比計算。(攝影:梁家瑋)

焦點事件編輯小組、特約記者梁家瑋報導

4月28日,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召開記者會,痛批台灣高教「生師比」不斷惡化、長期灌水,數據無法反應現實。不僅外籍生、僑生不計入學生,夜間部學生算半個學生,校長、教官更是列為老師。他們要求教育部全面撤查高「生師比」學校、改善比例,並全面修正「灌水」的定義。

高教工會林柏儀表示,台灣大專院校生師比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惡化,1991年還有18.5(生:師),現在卻惡化到26.1,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的14.5。然而,這個數字還是灌水的結果,實際計算中,不管是老師跟學生的定義都不符現實。

學生部分,外籍生、實習生、交換生不納入計算,進修部則是一個學生乘以0.5,林柏儀說,這些學生都要使用資源,也一樣要上課,卻不納入計算,造成實際學生遠遠超過生師比計算的數字。也因收外籍生不用增聘老師,多收一個就多賺一個,造成開這些班較賺錢,學校政策會往這傾斜,影響正常教育發展。

至於老師部分,林柏儀說,除了專任老師計入外,軍訓教官、技專院校校長與助教也被列為「教師」,而兼任老師則是4名算1名。他說,雖然4名兼任教師授課時間等同1名專任教師,但兼任教師平常不在學校,實際教學成效並不等同於專任。且因兼任教師便宜,學校可能大量用兼任教師取代專任,以提高生師比例,造成不良影響。高教工會要求教育部全面撤查高生師比的學校、全面修正「灌水」的定義,並讓生師比回到1990年代的18.5。

來自馬來西亞的外籍生黃康偉表示,台灣是馬來西亞學生第三大選擇留學的國家,僅次於英國跟澳洲,在台念書的馬來西亞學生有近1萬5千人。但他來台後,才發現台灣高生師比造成的問題,以及外籍生不被納入計算。他說,「灌水的算法不能反應現實」,他曾碰過100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情況,而教學品質低落不只影響境外生,也影響本地生。他要求教育部正視問題,並將境外生納入生師比計算。

今天(7/4)反教育商品化聯盟、高教工會等前往教育部,要求公佈各大學生師比詳細資料,並批評現行計算公式上未將境外生納入等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譚以敬僅表示問題正研議中,適當時機就會公佈各校生師比資料,被批評為「沒有時間表、只是說說而已」。

教育部將10%以下的「境外生」排除在生師比的計算外,「境外生權益小組」的黃康偉認為,境外生超過10%的學校少之又少,難道只要境外生不達10%就不算學生了嗎?而「四位兼任教師抵算一名專任教師」,反教盟也批判,這讓學校為了省錢,大量聘用兼任教師。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在少子女化的現在,國中的生師比值持續下降,而大學的生師比值平均卻從2008年起一路上昇,顯見跟少子女化無關,而是因為大專院校為增加獲利,大量解聘老師,召收更多學生所導致,對此教育部卻坐視不管。

林柏儀說,根據《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大學日間部生師比不得超過23(每23名學生,有一名老師),全校不得超過27(包含夜間、進修部每27名學生一名老師),否則教育部可以祭出減招學生、減學費、扣繳補助、甚至是接管等手段,但現在多間大學明顯超出生師比的情況看來,教育部明顯是在護航、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