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蔡培慧(左一)召開記者會(攝影:梁家瑋)。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今日(10/18),台灣農村陣線出身、擔任民進黨不分區的立委蔡培慧召開記者會,指出現今極端氣候嚴重影響農民生計,需從源頭育種做起,培養抗寒、抗旱等環境忍受力高的作物,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但農委會卻不重視,研發經費逐年下降,政府應提高經費至原來的2倍以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承諾明年(2017)育種研發經費將回到2014年水準,但是否能再提高,需回去通盤檢討,兩週後提出完整報告。
今年因連續颱風、大雨,農民損失慘重,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今年氣候特別嚴苛,甚至到10月還有颱風,這是全球暖化、氣候極端變化的徵兆。未來極端氣候下,夏天雨量集中、雨季延長,但冬天、春天乾旱程度會越來越嚴重,農業必須依此做調適,調適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更改作物栽培制度,比如說冬天變暖,可種植一些過去不能種的作物;第二種方式即為育種。
郭華仁說,育種是農業的基本功,各種農作物都需有好的品種,才能對抗極端氣候,以毛豆來說,3、4年前,美國開始發展不怕淹水的毛豆,他從越南找耐淹品種,再將越南品種與美國品種交配,最後才種植出適合美國、且浸了幾天雨水也可活下來的品種。反觀台灣,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慢慢忽略育種重要性,如大豆育種計畫越來越少,研究人員也不會去做,育種就產生了斷層,應編預算,將基本功做好。
蔡培慧說,目前碰到颳大風、下大雨,都想到農業保險,但保險只是末端補償,要真正面對極端氣候,需從源頭的育種做起。黃豆、毛豆除了好吃、消費者喜歡外,也需抗旱、抗寒、具逆境耐受力,才能抵抗目前極端氣候,所以品種研發相當重要,但農委會卻不重視,研發經費逐年減少,政府應提高經費至原來的兩倍以上,研發抗寒、抗旱等環境忍受力高的作物,讓台灣農業在氣候變遷背景下能永續發展。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承諾增加經費(攝影:梁家瑋)。
陳吉仲對此表示,農委會育種研發經費確實有大幅度減少,2014年,育種計畫1億8千6百萬,去年(2015)剩1億6千1百萬,今年不到1億5千萬,等於每年少1千萬。他承諾,明年經費至少可回到1億8千萬,但是否能再增加,需回去盤點每個單位所需經費,兩週後再提出完整數據,若有需要,農委會科技計畫的44億也會用到育種工作,經費不設上限,務必讓研發經費一步到位。
陳吉仲也指出,除了錢外,人力也是個大問題,目前農委會人力嚴重不足,就算有經費,沒人做也沒用。陳吉仲說,農委會技工原採遇缺不補,他前一週才找人事總長協調人力,人事長答應採退2補1,但就算如此人力還是不足,未來會思考是否用科技計畫補充人力,比照學校用員額方式;郭華仁說,過去改良場都有優秀技工幫育種家育種,但現在人員不足,改良場都用派遣工,派遣無法累積經驗,將影響改良場成果。
今天記者會也有幾位農民到現場,表達氣候變遷對農作的實際影響,雲林水林農民蔡得黃說,近期連續豪雨讓他的黑豆、黃豆都泡水,就算重種也無法銷售,只能等下一季;「有些東西像是蹲馬步,像育種」,雲林東勢農民黃祈堯則說,他有4、50公頃毛豆,颱風後幾乎全軍覆沒,希望政府對育種多些力道,品種好,損失才不會那麼重;高雄旗山侯兆百則說,過去雖會因大雨拖過種黃豆時間點,但只是區域性問題,現在卻變成全面性災害,品種研發速率需加快,「我可能能撐過1年,但能撐3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