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昨天(6/22),媒體界召開記者會,大力推動「議價」與「基金」立法,之前很榮幸,曾經受邀擔任連署(連結放留言區)發起人,不過我們開會討論之後,婉拒了這個邀請,我想有必要說說我們的想法。
#我們的新聞沒有要定價
沒有參與連署,很直接的理由是,現在要推動的事情,跟我們這個媒體的屬性不合,甚至有根本的矛盾;「議價」的基本前提是「新聞有價」,認為數位平台及AI模型剝削了媒體的廣告利潤,需要建立分潤的機制。
問題是,《焦點事件》從一開始的設定,就不是透過「廣告」或「付費牆」這些機制營利的媒體,我們不販賣我們的內容,而是從社會的支持,來維持運作,我們希望我們產製的內容,能夠更廣泛地被傳播出去。
對我們來說,從沒有廣告利潤被剝削的問題,也從不指望獲得利潤的分享,相反地,我們希望任何人可以自由利用、傳播我們產製的內容,數位平台和AI模型用我們的東西,那真是太好了,盡量用沒關係,怕你們不用,我們沒有要「議價」。
#資訊應由社會共享
會這樣運作,後面是有一些想法的,對我來說,新聞應該像空氣一樣,讓所有的人共享,尤其在現在這個分眾的時代,如果媒體不能扮演傳遞共享資訊(當然這是可疑的,但已經是另外的主題了)的角色,這個社會的公共性,就要完蛋了。
此外,媒體可以議價的權能是什麼,現在還並沒有很清楚,但很可能是「智慧財產權」,不過如果從現在平台和AI模型的利用方式來看,要論述它們超出「合理使用範圍」恐怕有困難,勢必得把智財權再擴張到「鄰接權」這些面向上去。
我對智財權,一向採取批判的立場,尤其是對媒體使用別人及被別人使用,應該比一般著作人/物在「合理使用範圍」更加寬鬆的想法來看,我對於這個發展,更感到憂慮。
而數位平台真的稀罕媒體的內容嗎?只要看Facebook對於媒體的不友善,就可以知道了,國外立法後,已有平台拒絕續約,乾脆直接下架的案例,一旦媒體的內容遭到移除,在這些平台上,剩下的會是些什麼?當媒體大張旗鼓地談「議價」、「智財權」之後,我們得到的結果,會不會是公共性的退卻?
而對於小媒體來說,議價是十分不利的,什麼是「小」?目前有討論的是年運作經費一千萬的門檻,《焦點事件》的年募款額兩百萬多一點。
不過誰大誰小,恐怕是平台說了算,在立法院的公聽會裡,華視總經理劉昌德就談到,「像華視這樣的『小媒體』」在取得跨平台認證時的困難,對於這些跨國資本來說,媒體的「大小」恐怕得重新好好計較了…
我擔憂是,《焦點事件》就算想議價,也過不了議價的門檻,不想議價,卻會因為大家都在「議價」,而受到波及。
#對於如何生存的想法
至於「媒體基金」,被認為是「議價」的配套,也有人認為比議價本身更重要;但是,這被數發部打槍,認為會遭到關稅報復,我倒覺得,不需要扯到川普,光是補助這件事情,涉及「國民待遇原則(不補助外國媒體嗎?)」,本身有違反WTO協定的疑慮、在美國貿易代表署的貿易障礙裡,又得加上一條,要通過立法本身就有困難。
而成立基金、補助媒體這件事情,長期以來有人在推動,不過同樣就我的位置看,我是一直有疑慮的,補助好像是對「小媒體」來說有利,但是一樣的問題,什麼是「小媒體」?由誰認定?機制是什麼?
我記得十幾二十年前吧,就有人跟我提過,成立個基金,可以補貼(苦勞網),我的回答很簡單,你要補貼我多少?一年兩百萬?我拿到了兩百萬,那我現在一年兩百萬還募得到嗎?等到我募不到的時候,你給我的兩百萬又沒了,要搞死我大概就這招最快。
這個道理很簡單吧,看看公視、NCC的運作,在這個國家,如何建立一個不受政治力量干預的資源分配機制,何其困難?尤其是作為一個動不動得罪當道的獨立媒體,怎麼能夠做此期待?
而就算,真的能夠有一個敢於得罪當道、又願意支持我們的機制產生,我都還是想問,那它會是「公平」的嗎(拿到好處就說它公平,這也不是我想做的事)?到今天,我想我的回答可能還是「我不要」。
跟資本(議價)和國家(基金)比起來,我寧願相信社會的力量,是維持媒體獨立性更好的支柱。
#不同於商業媒體的圖像
很久以前,我就覺得,若不是有那麼許多居心叵測(明知不賺錢,還要搞媒體?誰知道他們在想什麼?)的投資者與經營者,商業媒體早就已經消亡了,我一直認為,它們沒有救、也不該救,應該被公共媒體和非營利媒體取代掉,這個連署帶出的,則是商業媒體續命的問題,我對此實在沒什麼感覺。
我關心如何使得平台和AI模型能夠更加透明、讓社會的規範可以進去、讓它們負擔更多公共性的義務,這些也在這一波討論裡有被稍稍點到,但顯然並非重點。
這是從我的工作的本位和利益出發的觀點,但這個媒體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對於社會公共性的質疑與呼籲(其實每一個媒體都應該,但並不如此)。
對於救商業媒體的想法,有些懷疑,不過對於媒體界願意提出問題和解方,仍覺得是一個重要的起步,不過,眼前看到的,已經不只是「討論」而已,即便官方態度消極,但是立法院裡幾個版本,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未來會怎麼走很難說,所以也不能不說出我的憂慮。
在這裡,我嘗試提出跟「議價」、「基金」、商業媒體不同的圖像,不過,我完全承認,這是沒有底氣的,畢竟《焦點事件》募款十年沒有成長,能帶起的「社會力量」實在太小,我們能做的,就是守住這個位置,而整個圖像,需要靠更多人的投入,才能描繪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