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規劃將基隆協和電廠改建燃氣機組、並就地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但相較於台灣其它的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有極為特殊的性質,它設備數量極少、又獨立在西部氣網之外。這些特性,將讓協和與四接有更低的經濟效益、以及更低的風險承受能力。
設施孤立的問題
台灣在西部的天然氣接收站,包括現正營運中的一接(高雄永安)、二接(台中港),以及正在興建的三接(桃園大潭),都有透過天然氣的海管、陸管相通,形成一個「氣網」;甚至計畫中的五接(台電台中港)、七接(高雄大林蒲)註釋 ,也將連結上這個氣網。四接會是唯一一個獨立在這個氣網之外的接收站。
這裡跳過的「六接」,指的是台塑在雲林麥寮的天然氣接收站計畫。
六接已通過環評,但遲遲沒有開工的動靜,所以在此跳過;不過六接在西部中部,要透過海管陸管連接至西部氣網,也不會是太困難的事。
在氣網上,複數的「供」(接收站)與「需」(如天然氣電廠)設施,會有「多對多」的效果;如果其中有一個設施發生意外或停擺,其它設施可以透過管線達到支援的效果。
例如,如果三接因為海象影響了天然氣的卸收、導致存量偏低,中油可以透過通霄大潭海管,增加二接北送的天然氣,一定程度緩解三接緊繃。又如果大潭電廠有機組故障,三接的天然氣仍可以供給長生、國光、新桃等電廠,甚至南送供中部使用。
孤立在西部氣網之外的四接,則缺少這樣的相互支援設施。如果四接發生問題,協和燃氣機組將無氣可用;如果協和電廠發生問題,四接的天然氣無處可送,接收站毫無用武之地。
設備數量的問題
缺少相互支援設施的同時,四接又因為設備數量少,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本來就偏低。
四接只有一座卸收碼頭,如果唯一的一座碼頭發生意外停擺,整座四接、以及整座協和電廠,可能都會因此停擺註釋。
例如,中油2018年規劃台中港二接增設第二席LNG卸收碼頭。對於開發理由,中油特別強調了「當設備異常時,提供應變機制」、「交替使用,降低設備耗損」、「因應海象因素,及時雙靠」(詳參環評書件)。
對於單一碼頭的風險問題,台電回覆我們表示,世界上也有許多採單一卸收碼頭的接收站,例如南韓Gwangyan LNG terminal、Samcheok LNG terminal。
台電認為,重點不在有幾座碼頭,而是卸料臂發生故障異常事件時,如何因應?一般運作下,會需要四支卸料臂;四接則多設置一支作為備用,來降低風險。
參考中油一、二、三接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會有四支卸料臂在運作,其中三支負責由船上把LNG卸收至儲槽、一支負責把儲槽內的BOG(由液化天然氣蒸發回氣態的天然氣)回送至LNG船。
台電表示,四接將有3+1+1支卸料臂。指定四支卸料臂中,要有一支能有雙向(卸料、回送)功能,並多備有一支回送臂
四接只有兩座儲槽,非常的「淺碟」、緩衝空間不足,在天然氣的調度上,會相當棘手。
依據台電的預計,LNG船平均每13天會有一艘進港;而我們若以四接蓋了兩座18萬公秉儲槽、協和電廠容量因數65%作評估,四接儲槽可以操作的空間換算成天數,約是29.45天。台電依〈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應保留14天的安全存量天數,就表示四接只有15.45天的調度天數註釋。
台電表示,預計一年會有28艘次的LNG船進港。365/28=13,即約平均每13天一艘。
調度天數的計算,較為複雜。
首先,協和電廠的用氣量,台電給出「常態65%」及「最大空污情境80%」兩個數字。我們取常態的容量因數65%、及LNG密度0.45噸/公秉作計算,一年用氣量180萬公噸,平均一天1.1萬公秉。
台電規劃的儲槽,可能介於16~18萬公秉,我們取較大的18萬公秉。有兩座儲槽,但依〈高壓氣體勞工安全規則〉第113條,最多只能裝9成滿,所以實際能操作的容積只有32.4萬公秉。
32.4/1.1=29.45天。但再依據〈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2027年後需要有14天的安全存量天數。如果四接要隨時保持14天的安全存量天數,那實際能調度的空間,換算成天數,即為29.45-14=15.45天。
專文參考:【四接】兩顆儲槽的調度空間
「平均進港間隔」與「調度天數」,「13」與「15.5」,兩個數字很接近的意思是,只要LNG船稍有延誤兩三天,四接很容易就跌破安全存量天數註釋;又如果協和電廠有機組固障、減少了發電與耗氣量,四接儲槽就會沒有足夠空間卸收LNG註釋。
嚴格來說,規範「安全存量天數」的〈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是以「事業單位」作為單位。也就是說,如果台電未來還蓋了五接,那四接、與五接的數字,是合在一起計算的。合在一起計算後,會讓數字上看起來更寬鬆一點。
不過,如我們前述的,四接與五接並沒有相連的氣網。既然沒有通連的氣網、天然氣無法相互支援,合併計算並不符合現實情況。所以我們這裡,仍將四接作為獨立單位的進行檢視。
而對於法規定義不符合現實的問題,能源署回覆本社記者「台中港接收站提供台電新增之燃氣機組需求,雖然協和接收站並沒有與既有管線系統連通,但台電公司可透過電力調度方式,以達風險管理目的」。
台灣過去的國外天然氣購氣契約,多採「take or pay」無條件支付契約。只要出口商把LNG送到你家門口,不管你收不收得下,錢都照算。
對於這個問題,台電回覆本社記者,如果發生LNG船抵台、但四接儲槽空間不足,可以改卸收至台電未來在台中港的五接儲槽。
高風險,或有蓋牌?
與台灣其它天然氣接收站比較,四接會有更低的經濟效益、以及更低的風險承受能力。
一個可能,是經濟部與台電承擔這樣的高風險。另外的可能,是不久的將來,經濟部或台電,將提出其它計畫,來緩解四接的風險,例如說,透過海管陸管讓四接與西部氣網相連;在北東地區新建其它接收站形成北東系統;四接擴建擴大規模增加設備數量……等。
這些做法,都能降低四接風險,但也會與經濟部、台電先前的說法衝突,例如台電強調過無法從西部興建海管陸管到基隆、也表示過四接沒有擴建計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