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協和四接,只有兩座LNG儲槽,天然氣的調度空間不足,將頻繁的達不到「安全存量天數14天」的標準,讓未來四接的操作調度更困難,也讓協和電廠的供電穩定度,存有更高的風險。
「調度空間」的功能
「調度空間」的功能,在於滿足兩個需求:
- 當有LNG船到港,要夠「空」,才有空間卸收;
- 當LNG船離開時,儲槽要夠「滿」,撐到下艘LNG船到港。
「夠不夠滿」的問題,除了以下艘LNG船到港的時間計算外,還需要考慮如果因海象天候、事故意外等,導致無法依規劃期程卸收LNG、而無氣可用的情況。能源署為此訂定了「安全存量天數14天」的標準註釋。
能源署在〈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第3條第2項,訂定「安全存量天數」的規範。
另可參考「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規範天數之研究」這篇文章。
另外,如果發生LNG船靠港時,儲槽「不夠空」的情況,接收站將無法卸收LNG。在主流的「take or pay」購氣契約下,不收貨也要付錢,可能造成財務上的損失。
四接將頻繁不足安全存量天數
依據台電的說法,可以先進行簡單的估算。
台電表示,在四接2顆儲槽全滿的情況下,可以存放「24天」以上的用量註釋。
2025/1/17,四接環評第6次初審會,台電回應委員提問。
而依四接環評書件,台電預估四接一年有26艘LNG船進港。如果將365天除以26艘,平均每14天一艘註釋。
台電在口頭上,都說「平均每個月2艘」。
不過依據四接環評書件,台電113年12月的書面審查,台電表示「本計畫每年 LNG 船進出港僅 26~28 船次」。若是26艘,平均是每14天一艘;若是28艘,平均是每13天一艘。
在這一節,我們採「平均14天一艘」作計算,較貼近台電口頭「平均每個月2艘」的說法。
假設在1月1日,第一艘LNG船靠泊卸收,將2顆儲槽裝滿了,此時四接有24天的存量。而到了1日半夜,協和電廠運轉了一天、用掉了四接一天的存量、四接剩23天存量;到了1月2日半夜,四接剩22天存量;到了1月3日半夜,四接剩21天存量……。
到了1月11日半夜,四接剩13天存量;到了1月14日半夜,四接剩10天存量……。一直到1月15日,第二艘LNG船才到港、再度將四接儲槽裝滿到24天的存量。
也就是說,在船期最穩定的情況下,四接每14天中,可能會有4天是低於安全存量天數「14天」標準。
詳細的計算
未來四接與協和電廠的實際情況,則需要另外受幾個變數影響。
2顆儲槽可以存放「多少天」,受到四接「儲槽總容積」、以及「協和電廠每天用掉多少天然氣」這兩個變數影響。
台電可能興建的儲槽,有16萬公秉、或18萬公秉兩種;比較可能興建的,是18萬公秉的規模。此外,勞動部〈高壓氣體勞工安全規則〉第113條第1項第3款「液化氣體之儲存不得超過該液化氣體之容量於常用溫度下該槽內容積之百分之九十」註釋。
在中油的一些報告中,採用的係數更低,「有效容量係數=0.84」(參考)。
協和電廠每年需要的天然氣,依據環評書件,有兩個數字:180萬噸(容量因數約65%)、以及224萬噸(容量因數約80%)。台電解釋,前者是規劃的用氣量,後者則是計算空污上限等承諾值的最大量註釋。以LNG密度0.45頓/公秉、再除以365天,可估算出兩種協和電廠每日用氣量的數字。
在協和四接的環評書件中,對於協和的年用氣量,台電使用到「180萬噸」及「224.256萬噸」兩個數字。
台電解釋,協和每部機組用氣量約160公噸/小時。協和預估在經濟壽年期(20年)間均化容量因數為65%,依此容量因數估算,年用氣量為180萬噸。
而在環評、要計算空氣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量時,需要去估算最大的可能排放量,所以是以容量因數80%計算,依此容量因數估算,年用氣量為224.256萬噸。
我們在此,將後者較大的224.256萬噸這個數字,視為協和電廠可能觸及到的用氣量上限。
我們以這兩組變數自行計算,對於2顆儲槽可以存放「多少天」,可以算出4種情境:29.6天、26.3天、23.7天、21.1天。其中,「18萬公秉型儲槽, 容量因數80%」情境下是23.7天,應該就是台電「可以存放24天以上的用量」說法所採用的情境。

如果未來協和電廠的實際操作,容量因數低於80%,就可以減緩不符合安全存量天數的頻度。
如果未來四接蓋的儲槽,使用的是16萬公秉的規模,協和電廠又高度運轉、容量因數達80%,四接不符合安全存量天數的頻度的情況就會更嚴重。
在LNG船進港的部分,環評書件說的是「一年26~28艘」。若是26艘,平均是每14天一艘;若是28艘,平均是每13天一艘。實際的船期,不會每次都是平均數,實際不符合安全存量天數的天數,會更多。
能源署的回應
法規上,能源署表示,不會單獨計算「四接-協和」系統(法規以「事業單位」作計算。若台電也如規劃在台中港興建五接後,在法規上會合併計算)。
但過去立法「14天」的理由,是考量若出口國或船期事故,需緊急調貨時,由最近的馬來西亞大概要6.5~7天;再同時考量如果遇到前後腳雙颱,例如2016 年莫蘭蒂與馬勒卡颱風,對台影響最長可能達 7 天。考量複合因素的可能,才修法訂立14天的安全存量天數。
鑒於協和電廠沒有其它供氣來源,且被經濟部與台電定位為北東電網重要電源,因此本文將這個風險評估框架,套用在四接上來檢視其風險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