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條目》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OD)是什麼/不是什麼?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

「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一種對抗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都市設計概念。

19世紀末起,美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成為吸收過剩工業產能的方法。道路等大型交通等公共建設,使得城市中大量的少數族裔、貧民遭到驅趕,在城市中心,產生一個個貧民窟,而中產階級移居到郊區,城市不斷地向外擴張,使得都市的景觀單一化,依賴以汽車為主的交通方式,也造成污染的問題。

1950年代末,從受到迫遷威脅的紐約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開始,產生了一系列的抗爭,如珍・雅各(Jane Jacobs)等人,提出城市應該是「多樣性的產生器」,應該由下而上地,建造對於居民與環境友善的城市街區。

到了1990年代,美國城市規劃師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orpe)所代表的「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提出 TOD 模式的構想,希望用如軌道交通等,低碳的大眾運輸串連步行可及的街區,保留城市的多樣性,建立宜居、低碳的社區。

TOD 的概念,近年在一些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大行其道,但與其本來的想法落差越來越大,與其談「 TOD 是什麼」,不如來看看「 TOD 不是什麼」來得容易些。

TOD 要對抗的是「城市蔓延」問題,如果發展造成城市擴張的結果,那就不是 TOD,譬如說,在距離原本城區甚遠的非建成區,營造新的聚落、市鎮,像是距離城區遙遠,台灣的桃園、新竹、苗栗、雲林、嘉義、台南等地的高鐵車站特定區的開發,那就是 TOD 的反面。

TOD 要維持都市的「多樣性」,包括不同族裔、職業、經濟地位、年齡……的居民共居,街區中裡保留新舊兼容的生活面貌,那麼大規模地拆除舊城區,或者在新開發區裡,營造大片的集合式住宅,並且以房地產價格進行自然篩選,造成面目一致的新社區,這也是 TOD 的反面。

TOD 是對抗大型公共建設造成迫遷的歷史傳統下的產物,因此,如果城市的發展,是舊城區的居民被大量驅趕至它們不熟悉的環境,甚至流離失所,脫離原本的生活習慣與經濟支持,那更是 TOD 的反面。

需要強調的是,TOD 的「發展(development)」是都市生活機能的發展,著重在「使用價值」,與房地產的「交易價值」無關,而那些以土地開發為目的,實際上造成城市蔓延、多樣性遭到破壞與居民被迫遷徙的發展,都跟 TOD 無關。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