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殖民地台灣的日本財閥三井

日本在殖民擴張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財閥,非三井莫屬了,明治維新時,三井就為天皇出錢養軍隊、發軍餉,換取壟斷的利益,1876年,成立三井銀行,為日本史上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發展工礦等重工業,提供軍需,這樣的「投資」,獲得豐厚的利潤,在日本擴張的殖民地,得到壟斷的地位。

在台灣,三井掌控糖業命脈,在總督府補貼及高壓統治支援下,在台圈地,透過強制收買制度,將小農變成農奴,大量種植甘蔗,1900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成立,1902年高雄橋仔頭糖廠設立後,新式糖廠遍佈全台,1903年,總督府頒布《糖業組合規則》,將糖業經營專屬給三井等糖業組合成員,將歐、美資本驅逐,消滅本地原有糖業組織與制度,到1930年代,台灣以出口日本為目標的製糖業,盡為三井(台灣製糖)、三菱(明治製糖)與藤山(大日本、新高、東洋製糖)所壟斷。

除了糖業的利益外,三井也取得茶的壟斷地位,及樟腦、鴉片的專賣權,這些也都是殖民地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資本奪取下來的,台灣茶葉生產、加工和出口,是掌握在英國匯豐銀行的手上,匯豐控制經營茶葉貿易的洋行,再結合本地買辦開設的「媽振館」(Merchant)經營,在殖民地政府的支持下,三井逐漸將這個西方資本的系統驅出,發展出從茶園到產、銷管道的壟斷經營系統。

台北市三井舊廈。資料來源:Wikipedia Common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上面有三井的標誌。資料來源:Wikipedia Common

樟腦的情形也類似,1899年實施專賣制度,早期專賣權仍為英國資本取得,殖民地政府幾經交涉,逐漸迫使英國資本退出,將專賣權交與三井。在矢內原忠雄的《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即稱台灣的樟腦業為「外國資本家之堅城」,殖民地政府透過強權的作用,將之攻陷,讓利益由三井所獨享。

至於鴉片為台灣在日本統治前最大宗的進口物資,其貿易的控制權,也掌握在英國資本的手裡,總督府對鴉片採取漸禁政策,取締外商進口,1896年成立「台灣總督府製藥所」,委託三井及英國廠商,從事鴉片製造生產,到了1912年,英商退出,到了1926年之後,鴉片也成為三井的獨門生意。

從台灣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些依附在法西斯政權下的財閥,他們是隱藏在激昂的民族主義、無數年輕生命「為天皇犧牲」的殖民地擴張戰爭背後,最大的獲益者與動力源;在台灣,三井商社的總部,是位於台北市館前路、襄陽路口,台灣博物館(前「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門口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這動建築曾經被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特偵組)租用,目前為台北市的市定古蹟。

而位於忠孝西路、北門旁邊,日前由於北市府「西門門戶計畫」再度面臨拆除命運,而引發新一波「搶救」運動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也是三井的遺跡,戰後,由臺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精省後,交台灣鐵路局管理,後來再移撥給台北市政府,目前為市定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