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1948年,起源是19世紀末大量猶太人移居至巴勒斯坦,以至於後續一連串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又稱為以阿戰爭,目前仍在持續衝突中。
以色列地帶根據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的教義,為猶太人的應許之地,人類學研究認為該地在10世紀曾存在過猶太部落王國,然而歷史上以色列地帶曾經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等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地區由英國委任統治,被稱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19世紀,猶太人第一次大量移居巴勒斯坦,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瑞士召開,並開始從事猶太復國主義,建國的地點選定在巴勒斯坦。猶太人復國主義又稱為錫安主義,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是同時與猶太人宗教思想與傳統上與以色列土地相連的一種意識形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首先表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而後由於美國有數百萬的猶太人,美國也表態支持。一直到第二次世紀大戰前,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期間,移民情況愈甚。然而大量的移民,嚴重影響了本來就在該地生活的阿拉伯人,當地開始爆發一連串的流血衝突,為此英國1939年開始限制每年猶太人的移民人數。
1947,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個國家,決議文規定把巴勒斯坦在約旦河以西地區總面積的57%劃給占32%人口的猶太人。猶太人接受決議,並於1948年建立以色列國,但阿拉伯人強烈反對,也因為這樣的結果,造成後續的5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6日凌晨,就在以色列建國宣言發佈的隔日,阿拉伯國家聯盟(共七個成員國,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集結四萬多人向以色列進攻,一開始對上以色列三萬多人的軍隊,阿拉伯聯軍佔了上風,以色列在特拉維夫南面抵抗,並同時向聯合國求救。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提出要求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的建議。6月11日,以阿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巴勒斯坦過半的領土。
停火的期間,以色列重整軍備,同時全世界猶太人陸續支援,以色列建起了正規的國防軍,並從美國、英國、法國與捷克等地採購飛機、坦克以及炸藥與火炮等武器。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次發起攻擊,卻被重整後的以色列反攻,最後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以色列大勝,以色列方死傷約6000人,阿拉伯則是15000餘人,並有80%的阿拉伯土地被以色列佔領,這場戰爭有96萬巴勒斯坦因此成為新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10月29日到11月7日,第二次中東戰爭,又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起因是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薩走廊與西奈半島,對埃及發起侵略戰爭。次日英法兩國向埃及、以色列發起停火的最後通牒,要求各自向後退後10公里,以色列接受停火,但埃及方拒絕,而後英法兩國出兵埃及。英法與以色列的行為受到國際的譴責,11月6日,在國際壓力下,英法被迫接受停火,以色列並於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到11日,戰爭於六日內結束,又稱為六日戰爭。以色列出動空軍再次對以色列進行襲擊,為第三次中東戰爭拉開序幕,在以色列優勢空陸軍的加持下,阿拉伯國家大敗,這次有40多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至26日,又被稱為贖罪日戰爭。埃及與敘利亞希望取回六日戰爭土地,但以色利不理睬聯合國要求返還的決議,於是埃及與敘利亞寄望於小規模的戰爭勝利可以改變現狀,於是在猶太教義中需要休息的「贖罪日」時,向以色列發起襲擊,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最後在聯合國的決議下,雙方停火開啟談判。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殲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由,包圍貝魯特西區,對黎巴嫩境內的游擊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而後在黎巴嫩扶植親以色列的基督教組織,進而入侵黎巴嫩。
後續影響
多次戰爭後,以阿雙方都不希望再開啟戰爭,以色列幾乎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領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部分領土,但依然與周邊國家發生衝突,極端組織互相攻擊時而發生,而冷戰過後,雙方關係已經趨向和緩,進程正往和平方向持續,以色列和埃及及約旦已經分別簽署和平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