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
馬政府於2010年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推動政府組改,原預計從2012年到2016年,將原本37部會整併至29個。但因遭裁併、調整業務的機關紛紛透過立委遊說,致後續的推動愈加困難;立法院只好趕在2015年底修正「暫行條例」,將組改過渡期延長到2018年一月底。
目前還剩內政部、經濟及能源部、交通及建設部、農業部、環境資源部、陸委會等六個部會的組改法案尚未處理;相關草案也在政黨輪替後,由行政院撤回。而前朝任內通過、擬在去年七月掛牌的海洋委員會,則於去年三月遭新國會決議暫緩施行。
現況
時間回到現在,行政院已於今年啟動組織改造,希望在八月底前底定,並於下會期將相關法案送立法院,大幅擴編的環境資源部部最受關注,爭議也最多。由於先前資源、人力豐沛的內政部國家公園、農務局林務局相關的森林保育、水土保持、水利及等業務都要移入環資部。但在政府部會內卻因此爆發爭議,農務局與內政部內部分別發出異音,都希望單位能夠在組改後續留原部門,目前行政院正在協調中,預計本週就會得出結論定調。
8月22日,環保署三十週年署慶,環保署長李應元就強調,過去閣揆都認為林務局要併入環資部,國家公園也在規劃之內,目前應該已大致定調;但在同日由地球公民基金會、惜根台灣等環團舉辦的民間論壇中,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卻表示,若能解決可以預見的眾多困難,他也支持將林務局納入環境資源部,但目前看來林務局業務續留在農業部,正面效應更大,同場出席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也同時發言附和。
在論壇開始之初,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亦有出席,發言結束不久後即提早離席,與遲到入場的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恰好擦身而過。詹順貴重申環保署未來整合「水土林」保育的期望,也指出2016年時三黨組改協議內容,當時已拍版森林保育、水土保持、水利及國家公園等業務都要移入環資部。詹順貴認為,國家公園、林務局管轄土地高度重疊,應該將其業務整併入環保署內,同時也認為「農林漁牧」並非不能分割,反對將林務局業務在整併改組後續留農業部。
但陳吉仲認為,林務局留在農業部應更有正面效應,因為農部門已大幅度往保育改造,現今不僅是包含生產,更蘊含了生態環境、文化等「保育」工作,未來若保育沒做好,環資部會怪農業部,農業部當然也可以表示「自己僅負責生產」,如此一來兩方權責更難劃分,且農業沒有保育部門支持也難以做好,認為林業生產與保育部門應直接續留農業部。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則認為,保育的工作不僅在森林,現今的戰場也轉移至農田生態系了,未來農業部若少了林務局,將沒有保育部門而形成大缺口,且若移撥到環資部,區外保育就沒有人會做,如36萬公頃的農牧地,未來農部非保育部門,工具有限,可能因此棄守。
論壇主辦單位地球公民基金會則是表示支持林務局納入環資部,他們指出農部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農業生產、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民所得、食品安全、鄉村發展等工作,往保育發展雖是正確作法,但工程浩大,未來宜把保育主管機關移到環資部,讓農部專心發展主業,並與環資部積極合作其他保育工作。環團主張林務局應完整進入環資部,認為94%以上的國有林是保育和保安功能,就功能屬性適宜進入環資部。
未來環境資源部的樣貌?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目前的方向是整合「水土林」業務,強化橫向溝通連結、流域治理、因應氣候變遷、防災。並將森林法、水利法等老舊法令大修,配合主管機關及典範的轉型。實質運作上目標將四級機關重組。
依過去的規劃看來,包括經濟部水利署、礦務局,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及內政部營建署所屬的國家公園及下水道等業務,都將納入未來的環境資源部。依媒體報導,目前協調情況,經濟部礦務局移到環資部問題不大,其他則仍有爭議,待協調。而水利署部分,因水資源開發與產業有關,若移到環保署,產業調度水資源時,則會有更多協調與爭議問題。
農委會林務局部分若全部移到環資部,內部也有聲音認為環資部的業務會因此範圍過大,成為`「天下第一部」;至於營建署的國家公園及下水道業務,內政部反對併入環資部。除了環境資源部之外,這此組改將還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升格為中小企業局、能源局升格為能源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