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霸權國家們,怎麼看待現代的核子戰爭,對於核子武器的想像和需求是什麼?
3月25號,俄羅斯總統普丁宣佈,要在白俄羅斯境內佈署「戰術性核武」,事實上,美國早就在義、德、土、比、荷等國的六個空軍基地裡,佈署了「戰術性核武」。
什麼是「戰術性核武」?
過去對核戰的想像,可能就是「毀滅戰爭」,所謂「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英文縮寫 MAD,大家沒有瘋,所以不敢用核武。製造核武,本來就是要拿來用、取得戰爭優勢,如何讓核武用於實戰,而戰爭還保持「有限戰爭」狀態,不會變成毀滅性的「無限戰爭」,這就是「戰術性核武」的問題意識,方法是讓核武「小型化」。
像是美國的「B61」飛彈,重量是320公斤,長度也只有356公分,可以搭載在戰鬥機上;又像是俄羅斯的伊斯坎德(Iskander)飛彈,可隨地面部隊移動,在俄烏開戰時,澤倫斯基每天都在基輔精神講話,只要知道他的大概位置,直接用核彈攻擊,烏克蘭的指揮系統早就解決了,俄軍圍攻三個月的亞速鋼鐵廠,只要一顆小核彈,就扭轉戰局。
與毀滅性的戰略性核武相較,戰術性核武的目標,是「精準打擊」,不管是斬首任務、難以攻陷的據點或城市,還是重要的軍事設施,這些小型的「戰術性核武」一用上,馬上無堅不摧,但「小型化」後,是不是不會引來核武反擊,從「有限戰爭」變成「無限戰爭」,造成毀滅,其實大家都說不準,在「戰術性」和「戰略性」核武之間,就是一個很滑的滑坡,這是「戰術性核武」至今沒有被使用的原因。
而現在的核武,都還需要核分裂反應產生的爆炸,核污染問題沒辦法解決,易產生「不精準」的效果,各國都把目光投到「核融合」去。
核子戰爭,「毀滅性」的基本假設,已經鬆動,也意味著「真實核戰」將離我們越來越近。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掛載核彈頭的伊斯坎德飛彈,是不是真的會引來報復?一旦用了,地球也沒有毀滅,那麼真實的核戰就將不斷地發生。
核戰逼近與多極霸權國家間的衝突,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在核子武器上投入的經費,也僅次於美國,中國的發展,有劣勢,也有優勢,它經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現在它手上的核彈頭可能是美、俄的十分之一,但可以直接從「戰術性核武」起步、可以直接開始核融合的研究,這是它進場博奕的重要籌碼。
3月12號,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的費學禮投書,呼籲美國在台灣建立戰術性核武系統,包括了不成熟、已經退役的防禦性的核砲彈等,一旦佈署核武,在解放軍來犯時,這些核武,都將落在台灣的土地上,並換來核武攻擊;這就是「真實核戰」時代,台灣戰爭的一個可能的圖像。
如果在面對中國武力威脅下,依賴美國防禦如果是不得不的選擇,那我們該怎麼討論這件事情?有沒有我們的底限?除了軍事的後盾之外,怎麼緩解戰爭的情勢,恐怕也不是二元對立的叫囂,就能處理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各種「和平」的主張失去話語權這種狀況,是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