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時間軸
【內容摘要】
2022/12/16,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教退撫改「確定提撥」,繼勞退、私校退撫後,台灣主要的第二層「職業年金」,全部轉為「個人帳戶制」。
一般認為,台灣主要「勞工」與「公教」的兩大退休體系,分為兩層:第一層的「社會保險」,在勞工為勞保,在公教為公保,第二層的「職業年金」,在勞工為勞退,在公教為退撫。
所謂「確定提撥」,又可理解為「個人帳戶」制,個人在職時每月提撥一筆退休金到勞保局的個人帳戶裡,退休後逐月領出。
而「確定給付」,在「隨收隨付」的機制下,是由共同體(如勞工、公教各為一個共同體)內的在職者繳納保費,來提供該共同體內的退休者養老所需;國家僅扮演「帳房」的角色,負責計算與收付。
以上兩個制度,都沒有「基金破產」的問題,「確定提撥/個人帳戶」制下,如果個人帳戶投資虧損,那是投資失利,不是「破產」的概念;在「確定給付/隨收隨付」,共同體中的退休者需求增加,就增加在職者的保費,也沒有破產的問題。
而近年來,一直傳出「隨收隨付」設計的勞保將要破產的消息,那是因為概念的誤用;在商業保險,保險公司需要將未來賠付給被保險人的全部保險金,存入一個帳戶,作為履約的擔保,這種制度稱為「完全準備」制。
而社會保險,對於退休者年金的擔保,是整個共同體中,現在與未來職者的薪水,與商業保險「完全準備」的概念完全不同,所謂「勞保破產說」,也就是誤解,或刻意的曲解。
勞保基金的用途,為支應國家向在職者收取保費、再付給退休者過程的「週轉」用途;需要設定多久的準備期,那只是在財務規劃設計的問題,有些國家的準備期只有一個月,甚至更少,用台灣的邏輯理解,就變成這個國家的社會保險一個月(不到)就要破產了,這當然是錯誤的。
「隨收隨付」的社會保險,具有「代代相衛」的共同體理想,不過。隨收隨付需要讓保費能夠適應退休者的需求而浮動,但是調高保費,勞資雙方都會反對,構成政治難題。
更嚴重的是,在少子化(老年化)特別嚴重的台灣,格外地難以運作,在在職者越來越少、退休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這個機制,將使得後繼的在職者負擔越來越重,造成「世代不公」現象。
台灣不管勞保、勞退、公保、退撫,其財源都來自在職者的薪水,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兩層」,它們都是「職業年金」,養老體系完全依賴「職業年金」,就是台灣的根本問題。
解方早在那裡,1990年代,世界銀行就把各國退休制度彙整為「三層」或「三柱」,「職業年金」為第二層,而更基本的「第一層」為國家以稅收支付、不排貧、不排富,也就是國家每個月給退休者發薪水的「普遍式」基礎年金。
有了「基礎年金」才能減少對「職業年金」的依賴,也才能開啟年金改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