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時間軸
內容摘要
在以「控制疫情」的正當性下,國家用其獲取的數位資訊,移作它用,甚至成為監控或維穩工具的情況,特別嚴重,卻也特別不易受到重視。
2022年6月,中國河南村鎮銀行提款危機時,傳出將存戶的「健康碼」轉為「風險人員」的紅碼、限制存戶行動,以避免存戶抗議的「健康碼」事件;除了挪用「健康碼」外,「紅碼事件」甚至竄改了這些數位資料,是以數位資訊維穩的一個極端的例子。
在台灣,或許不至於發生類似的事件,不過,疫情中,我們也看到政府不斷透過對技術與社會反應,想要推進收集數位個資的動作;在疫情早期,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利用「鑽石公主號」的資料,撰寫論文,在國際發表。
在論文裡,陳其邁指出,台灣政府透過「手機基地台」獲取資料,與 GPS 資料相較,較無人權疑慮;事實上,法院對於 GPS 資訊對人權侵害,早有多起判例,而對基地台,則尚未有明確的看法而已。
而在2021年初,地方政府利用「電子圍籬」監控沒有明確法律規範的「自主健康管理者」,到底哪些人可以用「電子圍籬」監控,或者反過來說,監控的限制在哪裡?有誰不可以監控?目前仍完全缺乏法律規範。
在各種數位個資都納入國家管理、監控的下,大量的資訊流向警政單位,也引起了「警察濫權」與「警力濫用」的現象,各種衛生、社福、移民、勞政…的資訊湧入,到底有哪些個資訊息,在警察手上的「M-Police」裡面都可以查到,這些是人民完全無法知道的。
在台灣,這些獲取個人資料的現象,看起來,像是個別部會各自的需求,如衛福部看到大數據的商機、檢警為了偵查犯罪的方便…不過,這些動作,是不是背後有一個「大魔王」在推動呢?
台灣最早是1998年,想要推動「數位身份證」,當時是力霸集團王令麟想要拿這筆生意,後來引起社會反彈、無疾而終;而2013年,前美國中情局技術人員史諾登揭露美國透過各商業平台,監控全球個資的「稜鏡計畫」,資訊戰早已成為今天全球「大國博奕」的核心戰場。
無論台灣政府本身,或者作為大國博奕全球資訊戰略的一個環節,在技術早已成熟、各種社會活動都與雲端數位資訊僅僅捆綁的情況下,國家的數位監控措施,勢必一步步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裡,而 COVID-19 疫情,正是這些動作大步發展的絕佳機會。
疫情中,政府不斷的測試社會的忍耐底限,而過去大眾對此的無感,也給予它最佳的回應,而這,也是我們要藉著這段影片提出,我們看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