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時間軸
內容摘要
- 〈台灣歷年各部門用電量比較〉
- 〈台灣歷年各部門用電量佔比〉
- 〈工業部門行業別歷年用電量〉
- 〈各月物價指數與波動〉
- 〈台灣歷年物價指數〉
6月27號,經濟部電價審議決定7月1號起調整電價,結束電價「七連凍」,除了電價問題之外,《焦點事件》更關心的還是「用電量」的問題,「電價」跟「用電量」的關係是這段影片的主題。
這一次的電價調整,主要是大的工業用電,民生用電沒有什麼漲,不過像大眾運輸系統電價調漲也會反應在運輸成本上,對民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
這次調漲電費也引起一些口水戰,有人說蔡英文漲電費,是因為「電不夠用」,所以說打算用「以價制量」的方式,壓抑用電量,希望度過缺電的難關,「以價制量」在市場機制下,當然可能發生,但單就這一次的漲價來說,卻看不出有這樣的目的。
已經投入生產設備的大型的工業製造業,電價調漲就是成本稍微高一點、獲利率稍微低一點,訂單進來了,也不會不接,如果長期把電價拉高,就牽涉未來在擴廠時,會不會選擇在台灣,要說只是今年夏天,不至於影響到生產/用電規模。
電價對於節電,在同樣生產規模下,用更少的電,是一個重要的工具,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或電力管理的措施,會因為電價太低而撞牆,企業如果會想要節電,最明確的理由,是經濟因素,通常企業在做節電設施,評估的回收期是兩年,我要掏一筆錢出來弄這個設施,在這兩年內省的電量,換算出來的電費,要可以彌補,投入的成本。所以電價太低,讓節電的推廣,受到很大的影響。
低電價對進步的再生能源發展,也有影響,像之前在花蓮,看到過小農場的小水力案場,發出來的電,既不送回農廠,也沒有送進台電,而是在機組附近,蓋了一個小小的充電站,給當地的老人家的代步車充電,這當然也不錯,但也表示,台灣的電價已經便宜到要從小水力設施拉電線、裝逆變器、電池…這些設備的投資維護,成本遠遠大過發電的價值了。
這個案例,是一個人為開發的灌溉渠道發電,與理想中的進步、小型的再生能源設施是很接近的,但現實的情況是發電的價值,在台電的電價結構下,被阻絕在市場之外了。
至於民生用電,也應該漲,現在台灣的資源是世界上最少的、電價卻是世界上最低的,大家的生活難過,其實電價並不是因為「電價太高」,像是房價、房租太高,你的租金打九折,電價漲兩三成,都還綽綽有餘,把生活困難,賴在電價上面,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
當然,在眼前消費者物價指數不斷創下新高、通貨膨脹壓力沈重的關頭上,如果調高民生用電的價格,會不會變成民眾生活上,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