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孫窮理、歐碧薇、王子豪
交通部的台鐵公司化方案,將成立一個「償債基金」,以償還累積1千4百多億,已經發行本票,或向金融機構舉借的短期債務,目前規劃台鐵最值錢的三塊「黃金地」,未來要撥入這個基金,可能交給鐵道局管理。
這三塊地,分別是「台北車站特定區E1、E1街廓」、「台北機廠」,以及「高雄港站」,所謂「黃金地」,只是從帳面上看的,實際上,這三塊地上,都有重要的文化資產,未來是否會有「開發」與「文資」的衝突,尚未可知。
「E1E2」位忠孝橋頭到鄭州路間,因1883到1885年中法戰爭,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機器局」,代表清廷調整台灣的北南差距(重南輕北),避免北部受殖民帝國入侵;機器局設立,也代表台灣工業的濫觴。
在日本人接手後,機器局改為鐵道部「台北工場」,劉銘傳設立的外國顧問宿舍,擴建為鐵道部宿舍,區域中機器局遺構、第五號倉庫為市定古蹟、鐵路局局長宿舍為歷史建築,「E1E2」目前由都市更新基金會實施都更招商中。
台北市松山信義區交界的台北機廠,接續了「台北工場」的歷史,1935年遷到這裡,2012年,因台鐵地下化與配合高鐵運作遷場,在中央與地方正計畫如何開發利用這塊市中心的黃金地時,民間看到北廠文化價值,組成文史守護聯盟,推動保留。
2015年,文化部全區指定國定古蹟,剛上任的市長柯文哲放棄郝龍斌近六成開發為商業區的構想,使北廠於政治夾縫中得到保留機會,2019年,文化部正式編組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目前在北廠土地上,台鐵和文化部也就是「地主」和「承租人」關係,但如果未來交通部的構想也止於如此,又何必列入基金,特別找人經營管理?台鐵公司化會不會改變北廠及鐵博館的未來,不好說。
高雄港站為1900年代高雄(打狗)車站,1930年代,日本帝國佈局高雄發展成重工業的「南進基地」,1941年,高雄車站遷往大港埔(今新興區),而高雄港站與鄰近的哈瑪星地區,在太平洋戰爭整備下,為軍需與工業的重鎮,也成為美軍轟炸的重要標的。
承載著殖民、戰爭,以及工業都市高雄誕生成長史,1990年代,臨港線鐵路交通價值改變,加上高雄捷運與鐵路地下化工程,哈瑪星鐵路與設施一段段消失,2008年全面停用,民間展開保存運動。
2015年,高雄市政府計畫分區招商開發,民間哈瑪星願景聯盟發起「白風箏」行動,要求全區保留,此舉卻引來台鐵企業工會反制,於現場以黑氣球與之對峙。
目前高雄港站為歷史建築(2010年登錄),高雄市文化局委託鐵道文化協會經營「舊打狗驛故事館」,其餘鐵道文化園區為文化景觀(2018年登錄),哈瑪星週變大型開發案環伺,歷年都市計畫與都市更新都看上這裡,未來歷史景觀、文化景觀保護力道是否足夠,而台鐵公司化又會是怎樣的變數,就還要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