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王子豪(2021/10/13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在三接「外推方案」專案小組審查時發言)
我們對三接的疑問,是從「能源轉型」政策嚴重的開發主義傾向開始,從需求無限擴張下,所謂「橋接選項」如何可能,到為了強過環評,不斷縮小開發面積,造成「淺碟」現象的三接,只滿足2025年「532」目標的不經濟,最後質疑這縮小的規模,是否只是「頭過身就過」的策略,目前三接後續擴建計畫仍在,外推方案可能只是一場集體的詐騙。
至於生態爭議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對礁體本身的破壞」,以及「對藻礁形成的生態系的破壞」兩個面向,這段時間,不同立場的論述交鋒,顯示出「專家」在公共議題論辯上的重要及侷限,他們提供大眾在思考問題的重要參考,但是答案始終都還需要由社會透過更多的論辯來求得,媒體的工作,也應該是在這些問題上,協助釐清,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關於環境爭議,在這裡想提出三點:
首先,在環差審查過程中,「生態系」的爭議,始終是大於「礁體」本身的,三接案分成「工業區」與「工業港」兩部份,後者特別是生態系所依附的區域,2018年7月3號,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的結論是:
「港灣開發已實質改變藻礁、珊瑚等生態棲息環境,在水體物理和化學因子有重大改變情形下,對藻礁生態系有重大影響之虞。爰此,站在整體藻礁特殊生態環境保育立場,建議(環差)退回」。因此,強調「工業區」由232公頃縮減為23公頃,這種辯論,實質意義並不大。
- 參考:2021/5/3〈兩份報告 一場論戰 保護藻礁,要保護的是什麼?〉
其次,要再這裡特別強調,即便在這個過程裡,有許多專業者對藻礁生態問題,提出看法,但是在環差審查專案小組,這個在體制內被認可的專家系統,對「迴避替代方案」採取否定的立場,對於後來(8/27)中油突襲式提出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根本沒有討論過,而這一個不為體制內專家系統所接受的方案,後來是在強大的政治力下,強行闖關。
- 參考:條目〈2018年的三接環評爭議〉
而在風暴之後,環保署打破環評慣例,趁環委換屆之際,將在三接環差審查表達反對立場的環委全數撤換:
- 參考:2019/7/31〈環保署環委換屆 抵制三接者全不續任〉
這種用政治凌駕/霸凌專業的作法,在過去,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會引起環保界公憤,但在這一次,卻出現「分裂」,這又是另一個讓我們不解的地方。
第三點,在如此經過政治鎮壓後的環評機制,面對又一次高政治敏感度的三接「外推方案」環差審議,環評會還有多少的抗壓性?這個體制內的專業審查機制的公信力,已經讓人懷疑,即便如此,還是要提醒:固然各方可以提出看法、辯論,但關於「外推方案」對於生態的衝擊,目前尚無定論,而且在現在的環境下,也很難進行不受干擾的審查。
- 參考:2021/10/13〈三接公投》外推環差論辯 海流改變,還是原來的生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