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外推方案」與2018年通過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來源:外推方案環差書件)
三接從環差到「外推方案」,歷三次修正,剩下兩個容積共32萬公秉、年供氣量300萬公噸,造成「淺碟」的現象,非常地不經濟。
如果考慮目前已經在建設中的一、二接共96萬公秉五個儲槽,到2027年,投資龐大、又有高度生態疑慮的三接,佔所有接收站的容積及供氣能力大約一成出頭;更不用說未來還有幾乎「失控」一到六(麥寮)接擴建計畫,2027年後,如果三接只維持這樣的規模,重要性將會更低。
- 條目〈天然氣儲槽與容量列表〉
也就是,三接與核電廠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在高光聚焦下,對供電/氣的影響被膨脹。不過,如果只聚焦在2025年與2026年,三接對燃氣能否達到在發電佔比50%的目標,的確可能有影響,換句話說,不能否認,如果三接不蓋,少掉的燃氣,就得由燃煤來補。
不過,這個邏輯,完全是在2025年「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及這幾年無限暴增出來的發電量,都得按照「532」的比例來分配的這個邏輯來說的。
- 2021/5/6〈能源轉型 樓之既傾〉
事實上,由於規劃冒進,以及用電需求無節制擴張,2025年「532」的目標,早已經註定無法達成,主要還不在天然氣能否達到50%,而在於再生能源建設趕不上計畫,沒有辦法擔起20%的責任:
- 2021/5/5〈能源轉型責任 藻礁該擔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再強調,現在需要的,是承認錯誤,痛定思痛,重新全面檢討能源轉型政策,回到當初許諾,卻早已跳票的「公眾參與、資訊公開」,重新辯論,並擬定發展目標,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什麼事情都用拗的、用騙的。
什麼是「用拗的、用騙的」?三接就是一個例子。
在環差審查的過程中,中油提出「迴避替代方案」,放棄原本的石化工業區及五個儲槽,使得觀塘工業區陸域開發面積縮小到37公頃,之後再提「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再將汽化設備移入儲槽區,把兩個儲槽移到填海造陸區,陸域開發面積縮到23公頃,現在「外推方案」,則是放棄填海造陸,只剩下岸上的兩個儲槽。
- 條目:〈三接與大潭藻礁保護大事記〉
- 條目:〈2018年的三接環評爭議〉
但是我們看到,其實也深知這樣規模接收站不經濟、不合理的中油,早就已經繼續規劃新建第二席碼頭、六座各18萬公秉的儲槽,以及增建汽化設備,並提出計畫的預算參考參考,從沒有放棄原本的規模。中油不過打算「頭過身就過」而已,而經濟部、行政院,乃至許多為外推方案背書的學者,對此的看法為何?又提出過什麼保證呢?
為了滿足天然氣增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持安全存量,天然氣設備確有增加的必要,但是在「外推方案」下的三接是短視而不經濟的,擴增可以讓它變得合理,但這樣一來,我們不知道到那時,我們要如何面對這段時間,從政府到民間,共同導演的「三接外推」這一場集體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