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Wikimedia Common(LNG運輸船)
對於我們來說,與反核運動一樣,對於大規模電源開發的批判,其核心價值為對電力供需兩端開發主義的批判,而在天然氣作為「橋接」選項,甚至都還未能成為一個確定政策的時候,率爾支持有高度破壞生態疑慮的三接,是難以理解的。
不過,對於天然氣設施的評估,重點不只在「供需」之間的平衡,而且更應該放在「穩定供給」上,必須確保有足夠的儲槽容量,在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無法靠港時,供應無虞,對於要在很短的時間,大量增加天然氣供給的台灣來說,增加儲槽容量,的確有其必要。
在外推方案下,經濟部預估三接兩個儲槽要到2025年6月才能上線,也就是說,2025年下半年,台灣三個接收站儲槽總容量會到197萬公秉,2019年,我們曾經計算過,若要以當時預估年2,490公噸(現在應該更多了)的需求量,將很難滿足維持「安全存量」,讓天然氣供給不中斷的要求。
- 條目》天然氣安全存量
- 條目》(圖表)2025年天然氣安全存量的概念與評估
如果儲槽容量不大幅增加,依賴天然氣的發電機組,就有斷氣之虞,而這種狀況一旦發生,有足夠的燃煤機組可以頂上,就非常關鍵,這是為什麼經濟部要全力阻止興達和中火燃煤機組除役的重要原因,同樣地,麥寮的三個燃煤機組是不是能準時除役,也跟天然氣能否穩定供給,有密切的關係。
從「安全存量」的觀點看,儲槽能多一點是一點,沒有理由反對三接的興建,但問題就出在三接環差期間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特別是2021年5月,「外推方案」出來之後:它非常地不經濟。
不管是過去,或者現在,大潭電廠的主要供氣源,都是原本就是為它規劃的台中二接,而三接原設計是九個儲槽,144萬公秉,但目前的方案,只剩下兩個儲槽,32萬公秉,這使得三接無法成為大潭電廠的主要供氣來源,而只能為大潭7、8、9三個機組供氣。
目前全球的 LNG 運輸船都逐漸朝大型化發展,最大的容量已經達到26萬公秉,而三接只有32萬公秉的總容量,儲槽的容量,很容易就用光,也很快地就會被注滿,也就是說,在 LNG 可靠港的時候,會很容易因為儲槽已滿而無法注氣,在船連續數日無法靠港的時候,又很快被用光,這種「淺碟」的現象,使得大潭電廠對於二接的依賴會更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部為了加強興建三接的正當性,而不儘速設法加強二接到大潭電廠的供輸(如興建第二條海管),則三接完工後,同樣無法提供大潭電廠穩定的氣源。
一個這麼小的接收站,對於「供氣穩定」與「減煤」的貢獻實在不大,而「三接非蓋不可」的這種非理性的規劃,反而將傷害對「供氣穩定」與「減煤」認真討論。「外推方案」對生態的衝擊,可能還待仔細的評估,不過在「供氣穩定」與「減煤」上,注定已是雙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