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孫窮理(高雄永安接收站是台灣第一座天然氣接收站,故被稱為「一接」)
2017/11/18,我們刊出報導〈從大潭藻礁,看見橋接能源再生的路〉 。
其中重要的主題,是天然氣作為「橋接」至「100%再生能源」過渡性電力能源,既然是過渡性質,就有一個可預見供需的最高點,在該篇報導中,趙家緯認為,這個最高點是在2030年,一年大約需要2,400萬噸天然氣。
在11月18號的陳述,趙家緯似乎仍持此一看法,但無從得知他對「最高點」的確實時間及需求量評估。
2017年時,經濟部對於2025年天然氣需求量的評估,是2,354萬噸,到了2019年3月4號,已經上修為2,490萬噸,已經超過了趙家緯所認為的「2030年、2,400萬噸」,如此,該如何修正?
這一點,當然與「三接」的討論,關係密切。
2017年,一、二接儲槽容量,合計為117萬公秉,年供氣能力為1,650萬噸參考,二接擴建後,總容量增為165萬公秉,到2025年6月,三接完工,再增加32萬公秉,達197萬公秉,供氣能力增加到2,620萬公噸。
不過,目前在興建中的儲槽,除三接外,還有一接三個儲槽60萬公秉(預估2027年啟用),二接兩個儲槽36萬公秉(預估2026年底啟用),如此,到2027年,儲槽總容量達293萬公秉。
293萬公秉可以提供多少年供氣量?這些供氣量分別為哪些接收站和儲槽所貢獻?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數據,也不會算,胡亂抓過去的數字:1,650萬噸除117萬公秉、2,620萬公噸除197萬公秉,大概每公秉可以提供13、14萬公噸的供氣能力,如此,到2027年,供氣能力大概會達到3,800萬噸到4,000萬噸之間(有錯跟我們講沒關係)。
這樣夠不夠應付所謂橋接選項下的「天然氣需求最高點」?不知道。
而且前面提到的,還只是「已經確定」的儲槽,現在計畫中的還有,二接外港區擴建三個儲槽,48萬到54萬公秉,三接擴建計畫擴建計畫6個儲槽108萬公秉、四接兩個儲槽32萬公秉、五接五個儲槽80萬公秉,以及麥寮4個儲槽,64到72萬公秉。
- 條目〈天然氣儲槽與容量列表〉
這些計畫如果都實現,台灣的天然氣儲槽總容量將較2027年的293萬公秉增加一倍以上。接收站及儲槽建設,恐已「失控」,相對來說,三接這區區32萬公秉的兩個儲槽、300萬噸的年供氣能力,根本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政府對於天然氣發電的「橋接」功能,更加是輕描淡寫到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個確定的政策?那麼「橋接」的這一個說法,會不會只是趙家緯的自說自話?實際上,所謂能源轉型,不過就是化石能源永續的美麗說詞,從現在的發展來看,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