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梁家瑋,圖:現代的戰略物資晶圓片(來源:Pixabay)
<<前一篇是〈2021 TIFA(上):美國老大哥,回到世界,領導世界〉
TIFA 1994年簽訂,之後就成為美國拿著 WTO、台美自由貿易協定、TPP 這些作誘餌,要台灣開放市場的平台,美國看到的是台灣的「市場利益」,現在「自由貿易」這個目標模糊了,美國要什麼?
美國:重中之重在「供應鏈」問題
在美方新聞稿中(參考),雖然也談到「美牛和美豬的市場准入壁壘」,但也僅是列為「未來處理問題」之一,他們更強調,「支持以工人為中心貿易政策的民主夥伴」;未來會有多個工作小組深化合作,而最重要的是「勞工工作小組」,在美方對中國新疆棉強制勞動生產的指控下,這也意味著「共同抗中」。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說,美方於 TIFA 會中強調,「供應鏈」議題,是拜登政策的重心,要擴張「美國製造」的能量,也要與盟邦合作,美方也強調台灣是美國的合作對象,未來會在工作小組,繼續討論台灣提出的人才交流、科技研發、相互投資等多方面的深化。
說到「供應鏈」,那就不得不回到台積電的身上了。
全球晶片荒下的博奕
《華爾街日報》日前一篇名為《世界對台積電的晶片供應有多依賴?牽一髮而動全球》的文章上指出,台積電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公司,對全球經濟有巨大影響,現在全球最先進的晶片約有92%是台積電製造,而若包括較小的製造商,今年(2021)第一季全球65%的外包晶片製造收入來源於台灣的企業,這某種程度上已類似全球過去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參考)。
使台積電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晶片荒」。它的遠因是供應鏈的外包政策,晶圓產線大量集中在東亞各國,加上通訊電子技術的發展、晶片的使用,擴及到如汽車業等傳統產業。美國則在貿易戰中,抵制中國晶片的上下游供應鏈;疫情帶來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進一步刺激需求,以及美、日等國的天災造成停產(參考);在供應鏈不穩的情況下,廠商提高庫存,造成「超買」的情形等(參考)。
今年(2021)4月,拜登特別召集了「半導體與供應鏈韌性高峰會」,短的來說,對與會的台積電、三星、英代爾等大廠表達對於供應鏈穩定的關心,長的來說,則重提了「中國威脅論」及「美國領導世界」的原則,拜登將晶片視為這個時代重要的基礎建設,希望重組供應鏈,讓晶片的生產回到美國,避開地緣政治威脅、創造可作為政治宣傳的就業機會,這些都需要台積電他們的協力(參考、參考)。
在這種氛圍下開展的第11屆 TIFA 會談,也就帶著美國遠比對「開放市場」更多的焦慮,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自由貿易」的退位,以及「以工人為中心」、「關注供應鏈中的強制勞動」、「民主夥伴」等修辭後面的涵意:在疫苗外交,與全球供應鏈的競逐下,大國博弈也進入了新的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