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孫窮理(圖為高雄永安接收站儲槽及台南七股平地造林光電廠施工,孫窮裡攝)
行政院提出外推方案,宣稱若三接不成,將使燃煤大增,利用環境議題矛盾,把責任甩鍋給藻礁生態保育,但實情真是如此嗎?
能源轉型政策在2017年成形,以2025年總發電量2,774億度,設定「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目標。如此限時限量的大開發,無論出發點為何,都將是環境浩劫;客觀上,也難以達成,近年天然氣與風、光開發破壞農漁與生態的亂象,就是明證。
「以燃氣發電為橋接,廢核減煤,發展再生能源」的方向正確,也應貫徹到底。但這三、四年,蔡政府從未在意2025年2,774億度的設定,無限供應工業用電的需求,這種同時表現在電力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大開發主義」,與環境正義背道而馳。
真正應該檢討,並且尋求「0分與100分」間平衡的,不是藻礁的保護,而是能源轉型政策,事實上,無論有沒有三接,這個政策早已在它的各方面逐漸瓦解,簡單整理如下:
【電力需求端失控爆增】
201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2025年發電量2,774億度,但在2018年報告中,2025年的預估發電量成長到3,132億,發電量需求硬生生增加了360億度。
其後,經濟部已三年未依《電業法》91條規定,每年公佈報告,資訊透明的承諾跳票之外,背後是任由工業用電度需索的「用電先決」模式,電力成長控管,已在能源轉型目標中消失 。
【天然氣設備延宕】
〈能源轉型白皮書〉除三接在2023年供氣外,還有台電的四接(協和)在2025年、五接(台中)在2024年開始供氣,但四接涉及大面積填海造陸、五接影響白海豚迴游廊道等問題,目前都未完成環評程序,供氣勢必延到2026年後。
而三接2018年10月才通過環評審查,正常興建期程五至六年,其後又發生工安死亡、船隻擱淺等意外,即便沒有藻礁生態爭議,恐也難依原計畫在2023年開始供氣。
除了接收站外,台電原規劃今年(2021)有一座500MW的民營天然氣電廠上線,但桃園國光、新竹宏關等都在環評受阻,缺額未補。
【再生能源進度落後】
除竹南海洋風電外,所有遴選、競價離岸風場完工併網時間,都往後延一年以上。與海洋風電同期的台電一期示範風場,至今未完工,2020年原本預計海能風場完工併網、允能風場達成半數容量,目前皆未完工,而之後的風場計畫也都往後擠。
太陽能發電,2020年新增容量的目標是2.2GW,最後卻只增加了1.67GW,僅達目標額的75%,更嚴重的是,即便進度如此落後,地面型光電的環境爭議仍層出不窮。
【簡單總結】能源轉型政策必須重新調整,放棄大開發主義,護藻礁運動不但不應為政策失敗背鍋,而且應成為撥亂反正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