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子豪
日月潭原本是一個天然湖泊,1934年,日本總督府築成武界壩,以隧道引濁水溪水至此,並建成慣常式的水力發電廠(大觀一廠),為當時台灣最大的發電設施。到了1980年代後,台電公司再建明湖、明潭兩個水庫,作為下池,以日月潭為上池,提供大觀二廠與明潭兩個抽蓄式水力發電廠所需。
抽蓄式水力,有電力需求時時,利用上下池位能差發電,電力充足時,再用電力將水由下池抽往上池。如此造成日月潭日常有兩公尺左右水位差,而著名的「九蛙疊像」也就呈現了這個現象,九蛙頂部青蛙頭頂海拔748.48公尺,底部青蛙頭頂海拔745.90公尺,高低落差達2.58公尺,遊客可藉此觀察日月潭每日水位變化,不過,這兩年的缺水,水面下降,也使得九蛙遠離了湖面,在前幾日的降雨前,水面海拔只有736公尺。
水力發電大幅改變了天然地貌,除了濁水溪水被引進來後,淹沒了週遭原有的聚落、耕地之外,更需要被注意到的,是長期累積的地貌改變。
從武界壩引進的濁水溪水,帶來大量的淤積,長期下來,則又持續造成改變,日月潭水源武界壩原水濁度高,每年淤積量增加約30萬立方公尺,在舊武界引水道出水口一帶出現了明顯的淤積現象,形成了一個潭中湖,「九蛙疊像」最底下的兩隻蛙一度多年被埋在泥巴下,直到去年(2020)才被挖開重見天日,而這一帶泥沙堆積,加上缺水,長期露出水面,長成了一片芒草原。
除了淤積的問題外,觀光帶來湖面的擾動,也造成地貌的「漸變」。當地邵族居民 Hudun 說,據他長年的觀察,過去潭面水波不興,但隨觀光的發展,大量的觀光船舶,乘重量大、又頻繁而快速的來往,增加了水體的擾動,加快了潭邊邊坡的侵蝕,於是也開始見到潭邊設置石頭籠、以減緩侵蝕速度。Hudun 感嘆,「我們如果去山上砍一棵樹,被說是違法的事。但現在大量外來的人為擾動,加快潭邊侵蝕,一整排的樹這樣直接倒進潭中,又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