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子豪
日月潭今天(4/26)迎來了久違的雨水,但這時大時小的雨水,並不減居民與遊客體驗「鞦韆儀式」的興緻。「盪鞦韆」是邵族「播種祭」中的一項儀式, 播種祭於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並在幾天後開始「盪鞦韆」的儀式,除了祈求平安健康以外,鞦韆的擺盪,也象徵著將來作物茂盛、在風中搖曳的樣子。
今年大旱,日月潭水位下降,邵族重回潭邊舉行鞦韆儀式。現場的族人表示,上一次在潭邊舉行鞦韆儀式,依可尋的影像記錄,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他表示,過去族人應該也是優先選在潭邊舉行,只是隨著日月潭水位上升,只好轉移到其它地方。
日本時期,台灣總督府看上日月潭開發水力發電計畫,這些水電計畫至今延留、並擴大。1934年,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完工,即現在的大觀一廠;同時興建了武界壩,引水至日月潭。大觀二廠(明湖電廠)與明潭電廠分別在在1985年、1993年完工,這是台灣唯二的兩座抽蓄式水力電廠,也都使用日月潭作上池。蓋愈多的水電設施、希望更穩定的發電能力,自然需要蓄愈來愈多水。
因為大旱,日月潭水位大降,才讓邵族祖先使用的儀式土地露出、得以使用。也就在重回故地舉行儀式的日子,迎來了久違的雨水,不過等水多了,這塊土地又要被淹掉了。上個世紀,為了提供大量、廉價的電力,國家奪走了邵族的土地;而到了今天,水利署每天忙著人工增雨、希望提高日月潭蓄水量。在國家的需求之下,露出的故地終將只能成為曇花一現的回憶體驗。
http://eventsinfocus.org/sites/default/files/styles/medium/public/2021-04/178460305_1830650713778546_5247250910265540442_n.jpg?itok=vo2bWg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