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4最低工資》「調幅建議」的謎團

文:孫窮理

今年(2024)6月17號,《工商時報》登出一則報導,指最低工資研究小組提出了「月薪28,500到28,600元、時薪則為190元為基準,最低工資調幅將落在3.8%到4.2%之間」;勞動部則立即澄清「並非事實」。

「研究小組」是《最低工資法》審議機制的新設計,成員是政府各相關部會代表5人,和包含4名專家審議委員在內的6名專家委員,共11人組成,每年4月,向審議會提出「最低工資實施對經濟及就業狀況之影響報告」、審議會30日前,提出第二份「研究報告」和最低工資的「調整建議」。

7月底,勞動部公開4月份的報告,裡面的確沒有調幅的建議,不過,就算「研究小組」在報告裡提出了建議,勞動部也可以把它拿掉,所以無法證明《工商時報》6月17號的報導是錯誤的。

而最低工資審議在即,「工作小組」的第二份報告,依然沒有調幅建議,但是據報導,有不具名的研究小組成員指出,原本的報告裡,的確是有調幅建議的;這更加強了勞動部會去修改報告的懷疑。

這件事情可以分兩個層次看,首先是,提前提出調幅建議這件事。

在6月17號,《工商時報》同時刊登了一則報導,是資方團體全國工業總會稱,做了一個調查,過去兩年,有七、八成的製造業只能接受3%的調幅,工總研判,今年能接受3%以上調幅的,應該不會超過一半;接著6月19號,資方團體「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提出「漲幅不宜逾3%」。

也就是說,無論「研究小組」是否提出過調整建議,《工商時報》的這兩則報導,有「做球」和「殺球」、讓資方代表可以提前施壓的效果,在審議前,勞資各自放話,那很常見,但是如果有「研究小組」明確的建議,這樣的壓力將回到官方的身上,而如果審議的結果,與建議不符,甚至只是在區間內,偏高或偏低,壓力還是會回到官方的身上。

因此,提前提出調幅建議這件事情,對官方來說,沒有好處;這也可以解釋官方要極力澄清,甚至壓掉調整建議的可能動機。

第二個層次,則在制度面上,《最低工資法》明文規定研究小組要提出「調整建議」;從前面的報導,可猜測「研究小組」對此的認知,是要提出「調幅建議」,並兩度被勞動部拿掉,而無論實情是否如此,勞動部已經明確表達「調整建議」不是「調幅建議」的立場;這個立場,也可能將形成未來制度運作的常態,「調幅建議」以後是更不可能提前被看到了。

如果說,「研究小組」是《最低工資法》「專業主義」的表現,那不能提出「調幅建議」,也就是對它的限縮,加上勞動部用「聯席會議」,把審議前溝通的作法找回來,也就是用行政上的操作,把《最低工資法》給擰回了原本的「協商主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