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攝影
- 白紹煒,27歲,護理師年資四年
護理師白紹煒負責的是台大醫院綜合內科病房,今年(2020)疫情一開始時,病房就直接轉為COVID-19專責病房。當急診感染科醫師評估後,覺得可能是COVID-19病患,就會送過來專責病房這邊,這時病房端都已準備好了,接病人時就穿全套防護裝備。
台大碰到的第一個疑似案例是在過年前,白紹煒說,那時疫情似乎要起來,台大已開始陸續加強戒備,疑似就要採檢,不過那個病例後來是陰性的。但隔天,又來了一個疑似個案,並在除夕確診,這也是台大第一個確診案例。
這個病人在確診前,由白紹煒照顧,他說當時雖然已經會穿防護裝備,但心態還沒那麼嚴正以待。直到他放年假與家人出去玩時,才收到那名病人確診的訊息,那個當下,白紹煒說開始覺得自己頭暈、不舒服,突然就想很多,擔心剛好沒防護到。
但後來照顧病患逐漸多了之後,也就慢慢習慣了,「你就是要做這件事,習慣了就覺得還好,一開始是面對不熟悉疾病的壓力,熟悉後,覺得跟照顧其他病人差不多,只是要穿防護裝備,其他原則都一樣」,白紹煒說。
而他信心的來源,則來自於曾經歷過SARS的資深護理師。白紹煒說,資深學姊有17年前SARS的經驗,隔離衣穿脫原則等都盯的很緊;也因這些資深護理師,讓白紹煒覺得,他們在十七年前都能度過,照他們話做,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在二月到五月這段時間,他們病房最多同時有九個疑似或確診病人,雖有其他病房的護理師來支援,但實際支援到的效果仍然有限。護理師排班有分白班、小夜班(下午3點半到晚上12點)、 大夜班(晚上11點半到隔天早上8點),支援護理師主要都是支援白班,但他們最忙的往往是小夜班。
白紹煒說,一般病人比較是白天入病房,但這次疫情的情況比較特別,如病人中午掛號,但做完篩檢可能已經是小夜班的時間才來病房。在他執勤時,很常白天才一、兩位,但小夜班突然就有三到四位病人進來。
白紹煒說,他最多碰到一個班就入六、七位的狀況,不僅量大,每一個都要花很多時間,病人一來就要抽血、講解護病室注意事項,一人可能就要花四十分鐘,出來還要寫紀錄等,非常花時間。而病患在解隔離後,馬上要辦出院,可能同時有床要入,變得病患出入非常頻繁,還要想其他病人的送餐會不會拖到,變得非常有壓力。
而在疫情暫緩之後,台大將專責病房逐漸變回一般病房,這段時間白紹煒也回到正常工作,直到十二月疫情又起來,專責病房才重新開始運作。他說,台大雖開始調整病房,但還沒有將他們全部病房變成專責,因疑似者還沒這麼多,不可能將一般的全撤走。
但也因此,他們病房是處於較緊繃狀態,可能一解隔離,就要移出到其他病室或病房、空出房間。白紹煒說,有時也沒其他空房,就暫時不移出,想說等隔天再看床位,但可能晚點就有床要入,就要想辦法把人擠出來,也曾有晚上11點半移病人的狀況,他覺得對病人非常不好意思,但他們就是需要那個房間。
白紹煒說,冬天大家都說會有一波會起來,大家都在為這件事做準備,他現在已經不太會再緊張了,會覺得在二月到五月時,更忙的都經歷過了,現在至少有個底,除非,這個冬天的疫情比那時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