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大甲溪的石岡壩。台灣生態學會張豐年指出,水利署正在研議石岡壩拆壩議題,應先暫緩大安大甲聯水計畫的審查。(攝影:王子豪)
中水局希望透過此聯合輸水計畫,提高中部地區的供水能力,可參考〈這篇報導〉
「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計畫」昨天(11/10)在環保署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建議通過、待環評大會審查。水利署中水局計畫興建管線,讓大安溪與大甲溪的水源、攔水設施、淨水廠……等可聯合運用,增加台灣中部的供水能力。
依水利署《台灣中部區域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中部區域未來民生用水微幅下降,工業用水大幅增加。
台灣今年(2020)正遭遇嚴峻的旱災,涉及水源調度的議題格外敏感,中部未來增加的用水需求主要來自工業成長,地方農民與民間團體擔心,更多的水利建設,會加大工業搶水的能力。雖然中水局表示,計畫不會影響既有農民用水的權益,但仍被質疑承諾不夠具體,並把維持河川生態環境功能的「生態基流量」,和農作耕灌的用水混為一體,最後恐讓兩者水量都不足。
在昨天的審查中,中水局提出了具體的承諾,未來大安溪上游士林堰在枯水期放給的水量,最低將是生態基流量的2.7cms,再加上后里圳的農作的「計畫用水量」。同時隨著公法人「農田水利會」於今年(2020)10月1日改制為政府機關「農田水利署」,中水局也承諾,會提出讓農民代表參與「水源調配小組」會議的機制。
不過這次審查中,中水局仍被指出對未來需水量的評估不夠精準。有與會專家指出,如果工業用水增加,可能表示農地減少,農業用水也會因此減少。另外有些公有地、河川旁的高灘地等屬於「非灌區」,過去不在農田水利會服務的「灌區」範圍內,即使有栽種作物,也不會盤點計算進農業用水的需求量中。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表示,中水局承諾的「生態基流量加上農作計畫用水量」與現況差異很大,希望中水局不是信口開河,應該要提出具體的操作方法。
台灣生態學會張豐年則反對更多人工水利建設,並指出大甲溪上的石岡壩上游淤積、下游掏空,面臨著嚴重的存續問題,水利署也正研議石岡壩拆壩議題,如果石岡壩決定拆壩,那現在審查的「大安大甲聯水」就無法依計畫運作。應先暫緩大安大甲聯水的審查,等石岡壩拆壩議題定案後再討論。
在專案小組最後的討論中,四位委員中一人認同中水局調配水源的需求,一人認為此計畫可有可無、但中水局說明未臻完善,一人認為恐影響農業用水,一人認為中水局尚未解除居民疑慮。最後由擔任主席的環委李培芬裁示通過,送進環評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