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光電救援尖峰用電? 有影沒影算看嘜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上週二(7/14)全台用電負載創下新高,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則在週五的廣播節目上表示,當天的備轉容量率仍超過10%,並大力讚揚太陽光電的貢獻。但觀察這兩年備轉容量率曲線與新增電力設施的關係,以及7月14日當日的容量因素變化,可看出比起光電,貢獻更大的是這兩年新增的燃煤與燃氣機組。

王美花表示,今年的電力供需情況和前年(2018)很不一樣,前年用電負載到37,000MW的時候,大家就開始非常緊張,擔心備轉容量率低於6%,但今年都在10%以上。他表示,今年7月14日的用電負載近37,800MW,我們的備轉容量率還有超過10.58%,其中中午最熱、最需要用電的時候,光電貢獻了5.6到6%的供應,所以反而在中午的時候,台電說不太怕缺電了。

在各種電力來源中,光電的特色確實可以在中午用電量高的時候,發揮出最好效率。但讓台灣供電穩定、讓兩年前低迷的備轉容量率提高到10%以上的功臣,真的是光電嗎?

「備轉容量率」指的是,當天相對尖峰用電的用電量,台電可運轉機組有餘裕的空間。例如如果有一天的尖峰用電達35,000MW,而當天台電扣除檢修等機組能運轉的機組有38,500MW,即有10%的備轉容量率;行政院目前對備轉容量率的目標,設定為維持在10%以上。

參閱台電近3年的每日備轉容量率曲線,2018年上半年僅維持在略高於6%、少數掉落6%的情況;下半年後情況好轉,不時能超過10%;之後到了2019年5月下旬後,開始能穩定維持超過10%的水準。

2018年備轉容量率曲線(來源:台電)

2019年備轉容量率曲線(來源:台電)

這兩年的備轉容量率情況確實好轉許多,但2018、2019年的發電設施中,相較光電新設了約2,400MW的貢獻以外,更重要的電力設施則是火力發電機組,包括大潭7號機、通霄1、2號機約2,400MW的燃氣機組;以及大林1、2號機、林口3號機2,400MW的燃煤機組。

此外在2019年下旬,苗栗通霄161kV輸電線路完工升級,讓通霄電廠的電能送出去,提升約700MW的備轉容量;而在2018年6月下旬,還有重啟的核二2號機,其裝置容量約1,000MW,因避雷器箱爆裂、重啟跳機等連續事故,在停機兩年多後於2018年6月下旬重回供電之列,至今仍是固定的基載電力來源。

如果更進一步檢視各種電力來源的特性,光電、燃氣、燃煤三者在近兩年雖然大致都貢獻了2,400MW的容量,但在發電效率的貢獻上,光電則是低了一大截。就以供電緊迫的7月14日下午兩點來說,從工研院製作的視覺圖表上,可以輕易看出光電當時的發電效率(容量因數),整體而言大約只有一半左右;而燃氣、燃煤整體的情況,除了少數檢修、或受環保限制的機組外,絕大多數的機組都運轉到8成功率以上。

在整個供電結構中,不同的電力來源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獨厚光電的說法,不免造成社會錯誤的認知;高估光電的貢獻,也可能使許多爭議的光電開發案失去合理評估的謹慎。

2020年7月14日下午兩點各機組容量因數。(來源:工研院懂能源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