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達德出資調查雲林離岸風電對鳥類的影響,官員立委環團齊聚(攝影:王子豪)
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大步前進,但對於鳥類、海洋等研究資料缺乏,難以具體評估離岸風場對環境的衝擊,也造成「綠能」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與不信任,今天(5/27),風電開發商達德,與「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宣布啟動雲林離岸風電鳥類調查的專案計畫。
達德董事長王雲怡說,風力發電在海上的監測資料比較缺乏,希望籍由這次計畫獲得更多數據與資料,減少社會的爭議。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除了過去的氣象災防服以外,未來將更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預測及監測服務。
達德是台灣陸域風電最大的開發商,也在2018年取得桃園、與雲林兩座離岸風電遴選風場。彭啟明表示,達德雲林離岸風場(允能風場)總裝置容量640MW,總興建金額高達新台幣940億元,是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單一風場。達德已與天氣風險公司簽署鳥類調查統包契約,金額近7千萬元,這個計畫是3年,預計3年後也會持續進行下去。
王雲怡表示,風電對陸域鳥類的資料比較多,例如達德從2006年興建台灣第一座(陸域)風力電場,就依據環評的規定作鳥類的監測。陸域的資料顯示,鳥類在數量、種類上,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初步可以判斷風機對鳥類的影響不是那麼高,只要選址妥當,風機和鳥類是可以共存的。
但在海上,到底有那些鳥類、遷徒的路徑如何,這部分缺乏非常多資料,經常出現與擔心風機的人各說各話的情況,希望透過這次計畫,未來台灣進一步擴大再生能源的時候,就知道要如何避開敏感區位。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約定的情況下,樂意讓這些觀測資料公開。
彭啟明表示,鳥類會受到氣候、東北季風西南季風的影響,這次強化在鳥類的監測,包括用雷達監測,並請專家根據監視器及麥克風的影像、聲音來辨識鳥種,過去沒有人特別做這些研究;而且現在風機大型化,也需要新的方法來面對。
彭啟明說,台灣過去沒有鳥類遷徒的詳細資料,這次可以很即時的、甚至鳥有沒有碰到風機都可以知道,所以這項調查可以成為之後的指標案例,這個計畫金額7千萬,會持續3年,之後應該會持續進行,會創造AI、鳥類、氣象人才的需求,希望未來能走出台灣,服務合亞洲的風場。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在綠能大量進來時碰到的困境,是基礎資料的不足,像是鳥類的生態、海洋的生態,很多的部分根本連資料都沒有。這次開啟這樣的合作,可以在未來建立資料庫,相信關心生態的朋友,過去在心理上有很多衝突,未來就可以開啟新的可能性與合作空間。
立委洪申翰說,這個計畫是台灣再生能源很大的突破。對人、對環境的地域性影響,是再生能源必須面的問題,發展再生能源就需要把紅利提到最高、把影響降到最低,這些都可以透過管理和設計的手段來克服,因此資訊的掌握是重要的第一步。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過去缺乏資料,在不知道的時候,就只會出現恐慌與不信任而已,這是很不樂見的雙輸情況。應該去同理有焦慮感染的人,但再生能源的進程是不能等的,所以需要專業的人士、客觀的研究進來,並持續投入資源。
高茹萍說他曾問過達德經理,怎麼看待環保團體的疑慮與抗爭,達德經理回應說「他們從來不擔心真的環保團體」,這個氣魄讓高茹萍非常有信心,表示真正做綠能的企業就要把環境放在心上,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