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魷魚船於高雄港口卸收漁貨(照片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4月下半爆發敦睦艦隊群聚感染,磐石艦全艦377人中有31人確診,呈現船艦易疏漏有症狀者、若有感染者將造成高比例感染的問題。遠洋漁船設備與生活條件比軍艦更簡陋,同時大量外籍船員更增添溝通隔閡,5月底後,補捉魷魚的遠洋漁船將陸續返台,屆時預計會有3、4千名船員入境,考驗政府的船舶防疫能力。
實際入出境台灣港口的漁船船員人數並不一定,隨著船隻大小、與實際入港的情況而不同,但在特定漁汛期後,則會有固定規模的船員入境。最近期、也是最大量的一批,在大西洋阿根廷、福克蘭群島一帶補抓魷魚的遠洋漁船,一般會在5月底、6月返台,這些漁船比較大,船員可能5、60人,船隻總數大約7、80艘,可以預期屆時會約有3、4千名船員返台。
關於船員的防疫,大致以「靠舶前30日內,有無海上接觸史」為界,若入港前30天內未靠泊外國港口、也沒有與其它船隻併船交流等「海上接觸」的情形,就會把這艘船視為安全的,返台後不需要居家檢疫等措施。但若30日內有「海上接觸史」,返台靠泊後就需要另外進行14天居家檢疫、或原船檢疫等檢疫措施。
不過這套「30天無海上接觸史」的理想防線,前提是「船上沒有感染者」才能成立。但實際上船上無法進行PCR病毒採檢,因此「船上有沒有感染者」這件事,只能等到船舶接近、或返回港口時,透過船上船員有無症狀,才能作出初步判斷。
遠洋漁船回台灣後,會怎麼檢查「船上船員有沒有感染」呢? 除了依據《港埠檢疫規則》第9條,船舶抵港前,船長需要向疾管署通報船上的傳染病病人及相關資料以外,漁業署因應COVID-19訂定的「遠洋漁船境外僱用外籍船員入境防疫措施」也規定,地方相關單位需於港口量測船員體溫,並進行「發燒 、咳嗽 、流鼻水、鼻塞、呼吸急促、腹瀉、嗅 味覺異常、全身倦怠、四肢無力等異常症狀」的初判。
但這套判別方法恐怕難以落實,COVID-19是一種新興疾病,人類所知仍相當有限,且依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發燒、咳嗽這兩種最容易辨識出來的症狀,發生的比例也不一定高。甚至以磐石艦感染的31人來說,確診者出現發燒、或出現咳嗽的比例,都不超過一半。
遠洋漁船上生活條件嚴刻,多數船員又是外國籍而不通中文,像是「鼻塞、呼吸急促、腹瀉、嗅味覺異常」這些症狀,恐怕會有詳細問診、判斷的困難。更遑論「全身倦怠、四肢無力」這種症狀了,對一群在海上工作大半年的遠洋漁工,詢問「你有覺得全身倦怠、四肢無力嗎?」恐怕是沒有什麼識別度的。
高雄市為全台最多遠洋漁船進出的港口城市,記者詢問高市海洋局,地方政府人力足夠在港口查驗、對症狀會查驗到什麼程度、是否有辦法對外籍船員問診等問題,但高市海洋局僅回應表示,依漁業署「30天」為界的規範,有一定的分流效果,會由衛生單位會同海巡署去量測體溫。漁汛期後人力確實會比較吃緊,會視情況滾動式檢討。
基督長老教會高雄市漁民服務中心主任陳武璋則表示,這些魷魚船通常會停靠新加坡、和南非開普敦的港口。由於現在疫情嚴峻,船隻如果有停靠港口時應該會規範人員的活動,或透過調整補給港口、或以船隻直接在海上補給的方式,避免感染的風險;再加上這批漁船大約是在一月時出港,已經在海上作業已久,如果船上有感染者,不會沒有徵兆。雖然有些擔心,但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應該不會出現破口。
漁業署則表示,屆時確實會有相當規模的補魷船船員返台。對於這些漁船會靠泊什麼國家,漁業署表示漁船如果靠泊國外合作港口,會通報給漁業署;漁船上也有監控系統,會從航跡檢視有沒有靠舶外國港口。如果漁船對於預計靠舶港口地的疫情有疑慮、或是調整航程需要漁業署協助,也可以透過漁業的公會讓政府提供建議或協助,外國靠泊過的地點會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