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衛促會召開記者會(攝影:梁家瑋)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3月19日召開記者會,秘書長陳奕曄表示,不能再把責任都壓在少數人身上,社區、民眾應該找到自己在防疫中的角色,主動成為政府防疫的後盾,社區中其實有很多資源,應該盡快整合起來。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表示,長遠來說,需要調整「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否則無法期待公衛端發揮應有的功能,更會累死醫療端的人員。
陳奕曄表示,現在疾管署約有人力1,000人、地方政府23個衛生局約2,000人、地方370個衛生所約6,000人,整個社區防疫的重擔就壓在這不眠不休的9,000壯士身上。陳奕曄表示,基層其實有很多既有的系統,只是還沒整合起來,而沒有發現到自己能發揮的防疫角色。
陳奕曄舉例,台灣過去曾推動過社區醫療,現在就有六百多個「社區醫療群」,而且社區醫療群的主要照顧者,就是老人、慢性病患者等,也正是武漢肺炎下最需要關注的脆弱族群。另外像是藥師、居服等社區人員,也都能協助留意民眾的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現像),甚至民眾可以主動記錄自己的TOCC、社區開設防疫的Line群等,都可以協助回報防疫的死角。
陳奕曄也建議,應該落實分流與分級,在社區設立「社區專責診所」,專看呼吸道症狀者,從基層就開始分流;疑似病例由診所上轉到醫院,而未確診者也要確時回歸診所。陳奕曄表示,過去高雄防治登革熱時,就有登革熱防治診所的經驗可以參考。
陳奕曄表示,衛促會訪調了某縣市的衛生所,發現每個人員手上除了有平常的長照、癌症篩檢等業務,現在每天可能還要接觸5到10名居家隔離者,但手上的防疫物資卻只分配到外科口罩,不少衛生所人員都承擔很大的壓力,也會擔心自己成為社區的破口。他說,地方的衛生所其實與民眾最接近,但卻因為長期以來業務多、人員少、經費不足、資源不足,而難以達到和民眾交流的效果,例如看到民眾戴錯口罩、洗手的方法錯誤,但卻無瑕思考如何去作民眾教育的工作。
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表示,不能一直只靠指揮中心在做防疫的工作,社會需要強化公衛體系與社區防衛網。她指出,台灣的公衛系統在50到70年代,曾經在傳染病的防治上有非常輝煌的成果,讓世界、WHO都刮目相看。不過在80年代後,資源分配開始傾斜,醫療部門擴大化、而預防部門則是資源缺乏,2018年的國民醫療保健的支出1兆1千多億中,「醫療」佔了93.9%,而「公衛」則僅佔4%。
陳美霞表示,這種傾斜的結果,造成衛生所、社區防疫網欲振乏力的困境,無法發揮公衛預防的功能,而前面的預防沒做好,後面就會讓另一端的醫療人員非常艱辛,甚至面對性命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