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違章工廠」:產業聚落的搏跳與死亡

這不是農田,全都是鐵皮工廠;中央幹道新北大道現已上築機場捷運。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網站。

焦點事件編輯小組、特約記者謝碩元

2013年11月,報導指出,當初主打捷運「三環三線」、已經在任內建設完成新莊副都心、新板特區的新北市長朱立倫,認為位於五股、泰山、新莊交界的「塭仔圳新都心」,土地面積比新莊副都心更大,期望未來能規劃為讓更多新北市民「安居、宜居」處(來源)。這個發展企圖,配合築於新北大道之上、正好貫穿塭仔圳北端、預計於今年(2016)通車的機場捷運線來看,可說是當時朱立倫尋求政績的重要一步棋。

廣大的工業區變住宅區

2015年,由塭仔圳新樹路上的美華新村、輔大捷運站外的三角商圈、散落在三泰路、磚雅厝路一帶的居民組成的居民自救會連線,以及由工廠製造業者組成的「塭仔圳先安置後緩拆遷自救會聯盟」展開抗爭;2016年,朱立倫敗選過後,政府腳步沒有停下。隨著市地重劃書即將走完程序,拆遷益加急迫,居民與工廠員工進一步組成「塭仔圳反迫遷連線」,四處赴中央與地方各部會陳情抗議(相關報導)。

到底塭仔圳「重劃」的是什麼?為何連工廠員工都出來抗爭?根據都市計畫,2008年塭仔圳廣達468公頃土地中的「現行」土地使用有194.6公頃為「工業用」,佔了總面積的41.52%,而次高的則是佔159公頃、34%的「林野地」,而「住宅用」僅佔14.59公頃的3.11%;但在市地重劃過後,住宅用地激增為190公頃(40.54%),公園綠地為83.55公頃(17.83%),而工業用地僅有27.78公頃,僅佔總計畫的5.93%。這意思是,目前在塭仔圳地區為使用大宗的製造業未來將不存在,而以新興住宅區替代之。此外,原來大片的林野地,大部分也將遭到移除。

這片廣大的鐵皮工廠,大多集中在塭仔圳地區北側的泰山地區一帶,曾有媒體報導指出廠商規模達6,000家之譜。生產規模上,大多屬3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過去30年有如「隱形工廠」般在塭仔圳深耕發展;鐵皮廠房的景觀、錯綜複雜的巷弄道路,平時幾乎引不起市民的注意。如今,塭仔圳面臨拆遷問題,本篇報導走進這片不起眼的產業聚落,拜訪十多間廠商,想了解其內部的生產型態與拆遷爭議。

鐵皮裡賣什麼藥?

走進如迷宮般的磚雅厝路,來到楊老闆的金屬加工廠。「任何食物鏈的疊床架屋,不是一朝一夕,那是累積一段很長時間的」楊老闆說。

根據2014年新北市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所做的第一期產業訪視報告結果,在調查的534間廠商中,前三位的金屬相關製造業合計約佔了全部的51%,表示塭仔圳超過一半的產業以金屬業為主,為一基礎金屬加工聚落。此外,佔另外一半的產業,類別也十分豐富。

塭仔圳之工業聚落,30年來已在新泰一帶發展出產業鏈,如果臨時需要叫料,附近的廠商即可相互支援,或者,即使不在塭仔圳內,上下游廠也大多落於新北市或桃園縣一帶,具有生產彈性。「我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楊老闆說,比起大規模生產的大型工廠,他的微型工廠「什麼樣的單都能接」,工廠內十多個員工各有所長,相對的產品單價也高;即使接到自己做不來的單,也可以轉介給附近的熟識業者。

相對於楊老闆的精緻化策略,也有負責上游基礎工業的業者。不遠處另一間「鋁切割」工廠,廠內聘了30多個員工,在塭仔圳區內算人數龐大。鋁切割在工序上屬上游中的上游,指的是將鋁塊裁切成基本的素坯,產品以重量計價。老闆解釋說,假設鴻海接到蘋果手機的單子,而鴻海的某一個部門負責生產金屬機殼,該部門通常基於成本考量,不會獨自完成所有工序,而是會將案子委託給其他中小型代工廠。當這些代工廠需要叫料時,便由鋁切割廠提供。

順著這條產業鏈往下走,來到另一間CNC(數控工具機)銑床加工廠。CNC為金屬精密加工,大多以自動化機檯對初步塑型過的原料進行較精細的雕刻。廠內人員拿出一顆砲彈似的縷空零件說:「這是某知名重型機車的引擎罩。」這顆引擎罩,除了中間鏤空處是一個工整的圓筒狀長槽外,罩上還刻有許多非平面的圓長弧狀散熱孔。廠內員工表示,他們的技術可以依客戶需求將金屬雕刻成難度較高的形狀。以工序發包來講,通常是某一間組裝廠統籌發包給加工廠,加工廠接收到原料,加工完成後,組裝廠便帶回廠內品管,再讓加工後的原料繼續往下去做下一道工序。

除了金屬加工外,另一位也是自救連署發起人之一的潘老闆,是這片產業聚落中少數的紡織業者。甫一踏入他的廠房,他正汗流浹背地駕駛著堆高機。這片中小企業聚落象徵著「黑手變頭家」的縮影,老闆通常也需加入生產。「我屬於高技術的紡織業,可是政府這段時間都沒有產業政策,應該自己來造訪!」潘老闆表示,他所生產的布料主打國外市場,專門用在飛機或巴士的座椅上,需要無毒、防蟎、抗菌、防水的布料,利潤非常好。在訪問的過程中,他拿出他的產品不斷強調:「我的布有多種認證,還有去國外參展!」

如此歸納下來,我們不難發現,在這片其貌不揚、命運多舛的違建聚落內,潛藏著不凡的生命力;各式產業從勞力密集的加工業,到技術取向的高科技產業,不一而足。那麼,當前的爭議何在呢?

在塭仔圳鐵皮工廠生產紡織品的潘老闆,在3/25與「塭仔圳反迫遷連線」赴內政部抗議。(攝影:林靖豪)
潘老闆生產的布料。(攝影:謝碩元)

違章工廠的重劃爭議

追溯歷史,跨越泰山與新莊兩區的塭仔圳,早期屬於淡水河洪水平原管制區,在二重疏洪道的工程自1984年起到1996分三階段陸續完工後,當時的台北縣政府於2002年發佈實施都市計畫,解除管制,但地目仍屬於「農地」。另一方面,隨著水利設施的興建,此地已無水患,時逢台北都會開始擴張,1980中期開始,塭仔圳的地主嗅到商機,遂在農地上興建鐵皮工廠出租,許多工廠自三重蘆洲一帶遷來此地。

在農地上設立工廠,屬違章建築,不可進行工廠登記,但訪問到的所有業者均有營業登記在別處,像一般公司一樣繳交稅金。目前的爭議是,於法而言,工廠確實不可在此進行生產行為;但於現實而言,將工業聚落剷除轉建為住宅區,卻沒有相應措施,一來會造成地價翻漲,以附近新興好的建物「明日城」來看,該房房價一坪30萬起跳,比大新莊地區都來的高。二來,新北市目前的空屋率高達22%,看不出需要住宅區的理由。

而就產業的面向來看,我們所訪問到仍留在塭仔圳的業者,幾乎全都不想搬遷;理由除了遷廠費用過高(大型機檯遷檯需花上動輒百萬)、業者年歲已大之外,最大宗的是員工問題-「我自己把廠收掉沒關係,可是廠內員工的生計怎麼辦?」這些中小企業主們,大都從學徒出身,北上發展,隨著台灣技術與產業的更迭生存至今。很多時候,老闆必須像員工一樣赴第一線生產。記者曾走入幾間鐵工廠,入內分不清誰是老闆,誰是工人,好不容易從工人堆中找到老闆後,老闆因生產過於忙碌為由,拒絕採訪(他看起來確實很忙)。

由此觀之,老闆們對員工的情感,可說其來有自。現實來看,在我們走訪的廠房中,有一對夫婦靠著一台機器過活的,也有擁有30名員工的。平均而言,大多數工廠的勞動人數約在10名上下。若保守估計整個塭仔圳地區有1,500家工廠,便意味著創造出一萬五千個就業機會。而這些員工大多居住離工作地點不遠的大新莊地區,萬一工廠遷至遠處,工作可能不保。

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轉換、都市地理的擴張,原來由三重蘆洲遷移至此的塭仔圳鐵皮工廠,下一步會去哪兒?並無人知曉。這片曾創造出經濟奇蹟的第二級產業聚落,如今仍為台灣的製造業進行最基礎的加工工作。對此,市府經發局已成立產業用地服務團並提供樹林、新店及汐止等4處約6.9公頃產專用地,並積極規劃三峽麥仔園、五股、林口工一、泰山楓江等地區提供約185公頃產業用地供區內工廠搬遷使用。而反迫遷連線的回應是,由歷史過程發展而出的產業鏈關係,並不是靠「遷移」就能解決的(相關報導)。

土地並非不可重劃,都市並非不能更新;只是,當都市計畫碰上既存的產業聚落,政府卻提不出詳盡的配套措施,揭露的是「發展」二字下的空洞。

【專題】塭仔圳:鐵皮屋頂下的黃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