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嶄新的三井倉庫。(攝影:孫窮理)
遷移51公尺重建的三井倉庫即將於明天(11/1),開放外界參觀,今天(10/31)上午,台北市長柯文哲主持開幕記者會,台灣三井物產董事長大橋悟出席,贈予相關文獻資料授權書予市府,在日方提供的三井文庫資料中,一份大正3年(1914),倉庫的建造許可,給予三井倉庫正式的身份與起造年份,「三井倉庫」多年來爭議不休的身世之謎,可謂塵埃落定。
策展三井倉庫二樓「壹參的時空對話」文件展的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指出,在市府向三井取得的資料中,有一份1914年5月21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本店的一份公文,記載「台北支店へ煉瓦造二階建倉庫新築方認可」,三井總社同意台北分社興建一棟磚造二層樓倉庫。
再依據同樣出自「三井文庫」昭和10年(1935)的一份公文,提到「台北北門倉庫」的修繕支出,其中提到「本倉庫起造已逾20年已有多處損壞,已到了需要大規模修繕之時期」,而該「北門倉庫」的二樓面積87.75坪,一樓75.288坪,與三井倉庫相符。比對兩份資料,張崑振認為,已可證明三井倉庫起造於1914年,業主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可正名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
張崑振說,根據《台灣日日新報》報導,1913年11月29日,三井倉庫所在的街區(北門口)發生大火,8戶木造建築焚毀,這個事件,也與三井倉庫的起造時間地點相符合,1914年倉庫興建完成後,交由與三井財團關係密切的廣通運輸社經營,在1935年整修之後,則交給日東商船組經營。
在此之前,三井倉庫之所以被認為與三井財團有關,僅有山牆上的三井標誌,但三井財團所屬的企業眾多,倉庫究竟屬於三井的哪一個企業?甚至根本與三井無關?它是哪一年興建的?用途著的是倉庫嗎?這些都沒有定論,雖然在2012年登錄歷史建築時,採取的名稱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但一直到2016年,三井倉庫遷移案審議時,這些問題都還眾說紛紜。
簡單地說,只要論述三井倉庫的年代越晚近、與三井財團的關係愈疏遠,讓它「去三井化」,就越可以否認它的價值,一直到去年(2017)8月,在市府舉辦的「西區30新國門夏日戶外論壇」文化局的報告中,甚至還提出「三井倉庫未定論」,推論山牆上的標誌,為一種「廣告物」。
去年8月,市府高唱「三井倉庫未定論」。(圖片提供:林奎妙)
在開幕典禮中,柯文哲不忘強調三井倉庫的開幕,是「西區門戶計劃」的重要開始,從忠孝橋引道、國光客運西站拆除、公車灣的完工…連結到未來鐵路警察局的遷移與雙子星大樓的招標,北門作為「台灣的國門」,柯文哲說要給大家一個「更漂亮的北門」,其實,這也就是市府對三井倉庫的「預設值」:「記憶倉庫」、「info House」,在這個概念中,它更接近整個北門古蹟群的「展示場」與「前導資訊站」,而缺乏其獨特的歷史脈絡的。
三井倉庫的異地重組,遭到文資團體的強烈反對,而這個過程,則被市府詮釋為一個包括與這些被柯文哲稱為「文化恐怖份子」的文資團體「對話」的過程,不過今天來到現場的「文恐」,「搶救北北三小組」的林奎妙卻不得其門而入,他認為,三井倉庫的「空間」意義格外重要,對於倉庫本身的歷史脈絡應該要再向下挖掘,而不是只側重在「北門」這個所謂「國門」的單一空間價值,並以這個價值來決定三井倉庫要讓出多少路來。
來自日本,遲到了的一紙身份證明,以及隨著現身的現代三井財團代表(其實,三井一直都在…),無意間在「漂亮的北門」的光暈裡,展現了一絲異色;從「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的身世之謎,輻射出時至今日已經消失殆盡的大正時期「北門口」風華,一瞥驚鴻於51公尺外,那棟嶄新的古建築身上;「記憶倉庫」竟偶而記起了人們想要忘記,難以抹除的過去。
台灣三井物產董事長大橋悟(右),贈予相關文獻資料授權書予北市府。(攝影:孫窮理)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右)向市長柯文哲(左)解說三井倉庫的歷史。(攝影: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