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原轉會意見僅供參考 原團批「原地空轉」

焦點事件記者侯百千報導

原團批原轉會原地空轉。(攝影:侯百千)

前情提要

傳統領域劃設 原轉會未達共識 討論意見送立院「參考」

焦點事件記者侯百千報導

原轉會副召集人浦忠成表示,原轉會討論意見將送立院給委員參考。(攝影:侯百千)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今日(3/20)召開第一次會議,總統蔡英文全程參與,而凱道上原民團體抗爭許久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也是重點討論事項,共有十七位委員針對《劃設辦法》發言,其中九位支持、四位反對、四名委員未明確表態,其他委員則因時間關係未發言。原轉會於會後記者會表示,該議題並無共識,委員意見將送至立院,交予立法委員「參考」。

《劃設辦法》僅是法規命令,行政機關公告即生效,後送立院備查即可,但立院也能提案,將備查改審查。3月17日時,立院國民黨團及時代力量黨團已提案,將《劃設辦法》從備查改為審查,送入內政委員會。原轉會副召集人浦忠成今日表示,《劃設辦法》目前已進入內政委員會,原轉會為尊重立院獨立運作,不宜有其他舉措,會將原轉會討論意見送至立法院,給立法委員參考。

蔡英文今日亦有對傳統領域爭議發表看法,據浦忠成轉述,蔡英文認為,原住民族對於傳統領域的概念,是先存在既定事實,而後才有財產權概念,原住民在意的也是這樣的事實陳述,而非所有權的爭取,政府有責任帶領社會理解這樣的認知。

稍早蔡英文在原轉會致詞時表示,原轉會是政府和原住民族之間,具有高度、對等的對話機制,原轉會並非要取代行政、立法權限,而是要一起找到克服歷史傷痛、促進和解的道路。

總統府副秘書長姚人多在會後受訪時表示,原轉會的第一次會議,雖然一些議題因意見多元而未達共識,但不代表沒有意義,「轉型正義並非兩個小時的會議就可以完成簡單事情」,社會應將目光放遠,而非在單一議題上打轉。而對於凱道上原團的抗爭,姚人多說,原轉會成立目的並非處理個別抗爭事件,總統也並未對凱道的抗爭表示任何意見。

蔡英文原轉會中針對傳統領域的六點發言

  1. 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的理解,是事實的陳述,也是自然主權的概念。這是完整的空間範圍,而不是所有權的概念。從歷史正義的角度來說,傳統領域是先存在的事實,國家法律上公有、私有土地的區分,則是後面才發生的事,兩者有所區別。政府有責任帶領主流社會尊重、理解這個歷史事實。
  2. 透過原基法第21條的規定,傳統領域被賦予「諮商同意權」的法律意義。在這個情況下,要考慮法律的授權是不是夠明確,也必須考慮現實上的社會衝擊。總統也特別表達,推動轉型正義,是為了促進族群間的和解,而不是要製造對立。相信在座委員都同意這點。
  3. 目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已經進入立法院的審議程序,原轉會尊重立法院的自主性,但會把原轉會所有委員的發言紀錄完整轉送立法院,提供立法委員參考。
  4. 原轉會未來的任務,會針對「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的立法方向,持續進行討論,經過充分的溝通和理解,用法律的位階,完整確認原住民族土地的處理方式。
  5. 如同瓦歷斯貝林副召集人的建議,這次的議題,突顯了釐清傳統領域歷史真相的必要性。原轉會底下的土地小組,有必要持續蒐集、整理史料,讓傳統領域在歷史上的概念、定義、範圍,可以隨著更多真相的揭露,持續對話下去。
  6. 法制層面的推動有階段性,政府會一步一步來。相信藉著原轉會的努力,原住民族土地的歷史,一定會漸漸被社會大眾認識。土地議題的處理,也一定會找到更完善的模式。
你知道嗎?

原住民傳統領域是什麼?原住民爭取傳統領域的歷史

原住民傳統領域是什麼?

一般認為原住民傳統領域是指「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包括海域與河流。」台灣西部平埔族群的傳統領域問題較為複雜,目前討論的傳統領域只包括16個原住民族,大致上只包括中央山脈與台灣東部。

原住民為何爭取劃設傳統領域?

第一,長年以來原住民人口大量外移至都市工作,部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難以發展。其中一個要因,是部落傳統領域土地大都在歷史的發展中,被劃歸各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或是變為私人土地,使原住民再無法使用這些土地,若劃設傳統領域,部落才可能與各機關討論如何「共管」、「使用」這些原本就屬於原住民的土地和自然資源,依部落的需求規劃「使用」土地,包含用於農耕、畜牧、捕獵、文化、生態觀光。原住民年輕人若有機會回到部落生活,才有助於族語和文化的傳承,並且有許多新的可能性。

第二,花東地區由於風景秀麗,吸引許多資本進入開發,但開發手段往往嚴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與生態環境,一直以來開發商以「傳統領域還沒正式公告」為理由,不理會原住民部落的意見強行開發,若劃定傳統領域,如果有政府機關或私人企業要大規模開發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內的土地,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就必須讓部落「知情」、並且取得部落的「同意」。

劃設傳統領域與所有權概念不同

「傳統領域」的概念跟「所有權」的概念不一樣,私有土地被劃入傳統領域時,這些土地的所有權不會改變,不會立刻變成原住民部落的土地。只有當私有土地要進行商業性的大規模開發時,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需要徵求部落的知情同意;如果只是小規模私人非營利使用這些土地,則不須徵詢部落的知情同意,讓部落有機會與這些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單位討論「共管」,行使「知情同意權」,也給予部落阻止大規模不當開發的機會。

原住民爭取傳統領域的歷史

原住民自台灣外來移民進入之後開始受到長期的剝奪與壓迫,日據時期土地大量落入日本人手中,而後國民黨政權統治大量變為被劃歸各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例如目前花東大量土地由台糖法人所有,輾轉至今亦有部分變為私人土地,而原住民爭取傳統領域的歷史可追溯至1999年,台灣舉行總統大選期間,原住民族人士組織各族代表與當時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於蘭嶼共同簽訂歷史性文件《原住民族和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內容包括:

1.承認台灣原住民族之自然主權;
2.推動原住民族自治;
3.與台灣原住民族締結土地條約;
4.恢復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傳統名稱;
5.恢復部落及民族傳統領域土地;
6.恢復傳統自然資源之使用、促進民族自主發展;
7.原住民族國會議員回歸民族代表。

此條約雖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成為陳水扁政府在原住民相關政策的指導方針,但由於條約簽訂當時陳水扁仍未具有國家元首身分,因此其法律效力遭受質疑。至2002年10月19日,陳水扁方以總統身分,透過原住民各族傳統的締約儀式,代表政府與原住民族完成「新夥伴關係協定」再肯認儀式,簽訂《原住民族與臺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再肯認協定》,為該條約的簽署提供更實質的效力。但原住民傳統領域卻遲遲沒有落實劃設,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新任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8月親自與在凱道上抗議的原住民見面,並且發表了正式文件向原住民道歉,承諾未來將提出新政策,包括劃定各部落傳統領域、解決蘭嶼核廢料問題。

在蔡英文承諾下,原住民委員會2017年02月14日公告《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辦法定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是指經依本辦法所定程序劃定之原住民族傳統祭儀、祖靈聖地、部落及其獵區與墾耕或其他依原住民族文化、傳統習慣等特徵可得確定其範圍之「公有土地」。

總統府原住民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昨天(3/21)進行第一次會議,針對近日爭議不斷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委員意見不一,最後僅能送立法院供立委「參考」;對此,夜宿凱道至今第二十七天的原民團體原轉小教室表示,肯定部分委員努力,但原轉會討論僅能供立院參考,形同「原地空轉」,且蔡英文政府目前仍以「漸進」為推託之詞,不願正視對原民權益的傷害。

原轉小教室質疑,總統蔡英文最初承諾,是「國與國高度的對等談判與協商」,但當前原轉會僅能提供立法院參考,如此一來就算總統來主持也無意義。導演馬躍・比吼說,原轉會沒有調查權,不像黨產委員會具有法律位階,可行使調查,若沒有調查權,如何進行真相調查? 他說,去年總統蔡英文承諾要「主動調查」,現在仍無聲無息,原轉會應提供負責調查的「土地小組」的組成成員,以及具體作為時間表。

原轉小教室亦指出,蔡英文昨天針對傳統領域提出的六點意見,其中提到傳統領域是「自然主權」概念,代表是完整的空間領域,而非所有權的概念,同時也提到「傳統領域是先存在的事實,國家法律上公有、私有土地的區分,則是後面才發生的事」,相關發言都讓原民團體認同,但底下官員卻不斷放話,明顯連「內部溝通都沒做好」。

馬躍‧比吼說,總統蔡英文昨日提出的許多意見都很好,但那效力是否僅是意見,而不能決定? 另外,底下的政務委員張景森、總統府副秘書長姚人多及多名黨公職之發言,都與總統蔡英文所說「傳統領域非所有權」的概念相悖。

歌手巴奈則認為,蔡英文應帶頭與社會溝通,說明『自然主權』、『傳統領域完整性』的概念,別再把不正義和污名加在原民身上,而原團也會在凱道上持續抗爭,直到退回劃設辦法,以及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下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