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4-2022烏東衝突

衝突起源

烏克蘭東部的衝突可溯源至2013年,當時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雖承諾加入歐盟,卻中止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轉而接近俄羅斯,造成數十萬公民從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於基輔獨立廣場等地集會遊行抗爭,最後使得亞努科維奇逃亡俄羅斯參考

烏克蘭「廣場革命」爆發後,俄羅斯派兵佔領克里米亞,宣布擁有克里米亞主權參考。克里米亞入俄後,烏東地區屢爆發親俄羅斯示威,莫斯科也暗中支持親俄武裝勢力,武裝勢力亦曾攻入政府大樓,2014年4月,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舉行公投,之後宣布成立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共和國參考。隨後爆發烏克蘭對烏東親俄武裝勢力的頓巴斯戰爭參考

協議停火與後續

為了制止衝突,烏克蘭、俄羅斯領導人以及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2014年9在明斯克會談,提出了實現和平的十二步驟,內容包含立即停火、舉行頓巴斯地方選舉等,這也被稱為明斯克協議,但此協議成效不彰,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初,俄羅斯支持的部隊另外佔領了約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參考

2015年2月,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人再度於明斯克會談,討論如何貫徹明斯克協議。最後簽訂新明斯克協議,內容包含無條件停火、從前線撤出重武器、釋放戰俘、烏克蘭進行憲法改革等參考

也是在此協議中,烏克蘭東部透過邊境(被稱為接觸線)區分烏克蘭領土以及分離領土,接觸線兩側15公里為緩衝區(非軍事區)。在地圖上,此緩衝區如蛇一樣的橫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地區參考

但雖然簽訂協議,衝突仍不斷發生,雙方的衝突由高強度改為低強度,由大規模改為經常性、小規模對抗的形式發生參考。從2016到2019年,違反停火協議事件的次數分別是31萬6千多次、40萬1千多次、31萬2千多次以及29萬9千多次參考。而從衝突至今,約造成150 萬流離失所者,近1萬4千人在衝突中喪生參考

持續的衝突,使得烏克蘭成為世界上地雷最多的地區之一,他連三年發生全球最多的地雷事件,在總傷亡人數則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阿富汗和敘利亞。據估計,僅在政府控制區就有7,000平方公里佈滿地雷和爆炸物,在2014年到2019年造成1000多人傷亡。此外在這段期間,頓巴斯超過三分之一的醫院、診所遭到破壞或摧毀,並有超過750間教育場所和超過5萬間房屋遭破壞參考

缺水成為此地區生活常態,因持續砲擊破壞供水基礎設施,生活在接觸線20公里範圍內的人有3成面臨缺水問題。排水設施經常性停工,使此區域家庭僅能購買昂貴的瓶裝水或使用水井,甚至在別無選擇下,只能依賴受污染的水和不安全的衛生設施,並因此爆發腸胃炎。而水公司在衝突中為了恢復供水,僅能冒著風險搶工,多名工人也因此而喪生參考

到了2019年,事情似乎往好的方向邁進,烏東開始進行部隊縮編、戰俘交換,當年12月初,烏克蘭、俄羅斯、德國和法國領導人於巴黎會面,重啟新明斯克協議和平進程,各方重申對協議的承諾參考

最新發展

接下來就到疫情爆發,原本整個接觸線共有五個過境點,這五個點都建立在高度軍事化的地區,四周佈滿地雷,只留狹窄的汽車和行人通道,等待時間通常要超過幾個小時,有時甚至要過夜。但就算如此,平均每月都有超過百萬次的過境參考

疫情改變了這一切,雖然烏東因人口密度低,疫情相對之下不嚴重。但在2020年3月,烏克蘭方將五個過境點都關閉,理由是由於醫務人員、設備和藥品短缺,兩個分離主義當局可能無法控制大流行。八個月後,當烏克蘭方決定重新開放時,換另一方拒絕開放,理由同樣是烏克蘭沒有能力控制Covid-19的傳播。檢查站的突然關閉,使得許多家庭被隔離,許多人看不到親人,甚至無法參加親人的葬禮參考

在2019年6月,俄羅斯開始向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共和國的居民發放俄羅斯護照,在政策第一年,申請者尚未很多,但隨著過境點的關閉、烏克蘭護照不再保證進入烏克蘭,轉向俄羅斯公民身份成為此地區人民的剩餘手段參考

雖然在2020、2021兩年,違反違反停火事件比過去減少,2020年有13萬4千多次,2021年則是9萬3千多次參考。但到了2022年,整個敵對局勢開始升級,在2月17日之前,歐安組織平均每日觀察到245起違反停火事件,而到了2月18日至20日,每日平均有1,600次違反停火事件。雖然違反停火行為從輕微的槍聲到爆炸都算,但歐安組織指出,與 2021 年同期相比,致命的停火事件增加了一倍參考

能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承認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共和國,並大舉進攻烏克蘭,烏東命運,取決於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