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是由「無節珊瑚藻」在硬基質上形成的生物礁,無節珊瑚藻會形成由碳酸鈣組成的骨架,經過長年的累積,構築出多孔隙的礁石地形,並成為潮間帶生物的棲息地。不過,與珊瑚礁不同,珊瑚藻對環境的耐受度比較強,能夠生長在光線昏暗的深水地區、易受浪潮打擊的潮間帶區、鹽度變化較大的泥沙岸以及濁度和營養鹽濃度高的河口環境中,也因此發展出與珊瑚礁不同的生態體系。
此外,藻類造礁過程相當緩慢,可能20年還成長不到1公分,相比於珊瑚礁平均年成長1公分,藻礁更為稀有特別;長期研究藻礁的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副研究員劉靜榆曾表示,大面積的藻礁地形較為罕見,全台灣更是只有桃園的海岸是以藻礁地形為主,延伸北海岸的礁岩地形,已經有50%以上是珊瑚礁,到了東部海岸,則有90%以上是珊瑚礁地形。
而桃園獨特的藻礁地形也孕育出獨特的生態系,因為珊瑚藻的環境耐受性較強,能夠忍受濁度與鹽度較高的沙岸環境,使得桃園海岸形成沙岸、礁岩共構的地形,支撐沙岸生物與礁岸生物兩大不同的生態系,因此生物的物種類群及多樣性都與其他生態系不同。
如大潭藻礁常見的「兇猛酋婦蟹」,雖然台灣東部有三種不同的酋婦蟹,但兇猛酋婦蟹這個品種只有桃園才找得到,足見藻礁生態系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