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貯存場自1982年開始存放核廢料,至1996年止,由於存放時間長久,保存核廢料的55加侖鋼桶隨著時間開始產生鏽蝕、甚至破損、破碎的狀況,如此可能導致輻射粉塵外洩,將來要將核廢料移出蘭嶼時也會造成危險與不便,因此,2007年12月起,台電公司委託永樂國際公司,開始對貯存在蘭嶼的核廢料進行「檢整」作業。
所謂的「檢整」,指的就是重新整理存放狀況不良的核廢料,首先作業人員將核廢料桶區別為良好、鏽蝕、破損、破碎等四個類別,接著,再對鏽蝕的鐵桶進行除鏽、補漆、防鏽,並將破損的鐵桶中的核廢料,重新裝到鍍鋅鋼材製的重型容器中,至於已經破碎的核廢料,則需要重新固化,再裝入新的鍍鋅鐵桶中。
2011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扈治安在台電的委託報告中指出,在蘭嶼貯存場南端的潮間帶偵測到放射性物質鈷60,顯示檢整過程確實造成輻射外洩,由此引發一系列有關蘭嶼貯存場檢整作業的爭議。
為甚麼檢整作業會產生輻射外洩的情形?讓我們從檢整作業的流程開始談起。標準的檢整作業流程,應該是將核廢料從原本貯存的壕溝中取出後進行分類,接著放置在密閉容器內,轉移到處理中心進行處理,而處理中心應當要充分隔絕輻射物外洩的可能,並隔絕處理工人過度暴露在輻射中的風險。處理完成後,應該將核廢料桶放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暫儲空間中,待原本儲存核廢料的壕溝清理完畢後運回。
然而,由於台電缺乏核廢料檢整經驗,又急著趕工,整個檢整的作業根本沒有按照標準流程進行,各個環節都充滿問題與疑點。首先在檢整的分類上,台電雖對外宣稱完全破碎的核廢料桶僅占所有核廢料的2%,而比例最高的是「破損」的核廢料桶,約占65%,然而檢整工人提供的照片卻顯示,許多被分類為「破損」的核廢料桶,實際上已經毀損的非常嚴重,卻再未重新裝桶的情況下直接放入重型容器中,另外,在鏽蝕鐵桶的除鏽、補漆方面,也存在著偷工減料的狀況,這使檢整作業的品質被打上一個問號。
再來,為了加速檢整作業的時間,整個作業流程中許多安全環節被忽視,由工人提供的照片顯示,核廢檢整的處理中心根本沒有做到充分的負壓、隔絕,廠房內甚至有許多漏洞與外界空氣相連,輻射粉塵就這樣在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散發出去。甚至為了加速趕工,在暫存空間不夠的情況下,台電就將核廢料桶直接放置在戶外露天處,種種行為都是造成輻射外洩的原因。
最後,在工人工作安全上,整個檢整作業也是漏洞百出,現場工人曾表示,工作時通常沒有真的配帶偵測輻射量的劑量計,為了加快工作節奏,工人經常需要近距離處理核廢料,並非台電宣稱得盡量以機械手臂遙控等方式處理,且工人在工作時普遍防護不足,不但使工人暴露在輻射風險中,也可能使輻射粉塵隨著工人的進出而擴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