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不在那裡的「新」新北投車站 文資身份 北市府給了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重組後的新北投火車站旁邊都是「文創商店」。(攝影:梁家瑋)

前情提要

新北投車站「(不能)回家」,到「(無法)修復」的過程,一路坎坷,詳見報導:2016/2/7〈新北投車站重組 逆轉現契機 回家路長 從頭說起…〉、2017/4/1〈位址、外觀、建材都不對 新北投車站真的「回家」了嗎?

今日(4/30),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把沒有能回到原址,修復過程又引發諸多爭議的新北投火車站登錄為「歷史建築」。

委員們認為新北投車站經歷拆遷、重組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極具文資價值;重組雖非原址、遷移多次,但每個階段的發展皆為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也有委員認為,新舊建材共組的新北投車站,仍能滿足地方情感之聯繫與保存地方的共同記憶;未來車站將進行二期工程,預計重現月台與鐵軌,並將老火車頭移至月台展示。

不過文資團體仍強調,應透過空間規劃,讓大家知道現址不是原址,也不是新北投車站最後的家,讓新北投車站終有一天能真的「回家」。

新北投車站啟用於1916年,是台鐵北淡線最後一站,隨著北淡線停止營運,車站遷至彰化民族村,至2013年民俗村轉手,新北投車站終於有了返鄉契機。然而,為了「回家」的車站是否能回原址,地方爭議不休、幾經撕裂,最終確定車站重建於距原址50公尺遠的七星公園中,並於去年(2017)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新北投火車站旁成為辦活動的好地點。(攝影:梁家瑋)

老車站流浪到彰化

配合捷運淡水線的興建,北淡線於1988年7月16日開出最後一輛列車後正式走入歷史;隨著新北投車站停用,台北市政府有條件贈送車站給彰化民俗村,贈送條件是車站必須公開展示,1989年,建築師李重耀將車站拆遷至民俗村重組。

到了2000年初,北投居民開始回憶老車站,希望新北投車站能「回家」;2003年,在地里長陳章生發起「老車站返鄉運動」,獲得里民大會支持;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與社區文史工作者2004年推動「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活動,並於2007年發起公益信託,希望能買回新北投火車站;但此時彰化民俗村表示,新北投站與老火車頭是民俗村重要資產,不會轉賣、也沒有「歸還」北投的義務。

2013年民俗村轉手,很多文物在過程中遭到破壞,北投文史工作者成立Battao自主行動聯盟,推動搶救「新北投車站」的行動;聯盟成員蕭文杰表示,當時聯盟行動獲得許多文資團體支持,包含總統蔡英文、文建會主委前陳其南等都支持新北投車站回原址,而在北投、彰化文資團體的通力合作下,民俗村新業主日榮公司於4月26日文資會議上同意,將車站捐贈回北市府。

新北投車站。(攝影:梁家瑋)

回家,不是回家

幾番周折,新北投車站終於確定要回北投了,然而這也是後續一切爭議的開始,文資團體認為,新北投車站應盡量貼近原址,在地里長則建議重組於七星公園,2014年郝市府以「影響交通程度最低」為由,決議將車站重組於離原址50公尺遠的七星公園中。

市長柯文哲當選後,早期仍維持原案,但北投青年陳柏翰與學者研擬能兼顧交通與貼近原址的「原址微調案」,成功說服市府進行可行性評估;2016年2月,都發局長林洲民表示,將以科學評估「原址微調案」的操作可能性,並於3月進行為期兩週到一個月的交通模擬測試。

但直到4月,市府才進行評估模擬;5月,在副市長陳景峻主持的公聽會上,陳景峻以「來表決要不要表決」方式,強推車站於七星公園重組,之後都審會也正式此案;而在這過程中,地方幾經撕裂,文資團體、里長針對車站重組何處爭吵不休,每次公聽會都可看到雙方之間的緊張氣氛與火爆發言。

許多遊客來車站拍照。(攝影:梁家瑋)

重組,沒能重組

去年4月1日,重組於七星公園中的新北投車站正式開放,然而重組使用的工法、材料,卻成為下一波的爭議點,議員何志偉曾多次舉辦記者會,爆料工程中木料泡水、建築使用過多新木料、許多舊木料丟置於北投文化區活動中心、站體用鐵釘而非「卡榫銜接」重組等。

蕭文杰指出,新重組的車站與舊站有很大差距,當初李重耀將車站遷至彰化前有繪製詳細的測繪圖,該測繪圖詳細到連一、兩公分的小差距都有標示,如售票處窗口李重耀標示9.5公分,但新重組的車站卻大到手都可以穿進去,很明顯與舊設計不同。

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泡水木料當天就有處理,鐵釘是用在老虎窗,主因是屋簷無法用黏的榫接,為此車站還特別找了百年前的鐵釘來釘;至於舊木料問題,田偉說,舊木料有部分腐朽,且過去新北投車站是使用檜木,搬去彰化時門窗以衫木重做,此次新北投車站重組使用新的檜木,讓他回到原本設計。

針對部分設計與原測繪圖不同,田瑋表示,有些東西必須因應現在的再利用進行調整,若內部完全比照過去,再利用會受到很大限制,且調整都是經過委員同意;他說,絕大部份站體跟過去一樣,售票口等調整是因應未來的再利用,如要販售文創商品等,今天考慮的是如何使他再延續五十年、一百年,希望除了取得文資身份外,車站未來還能再使用。

北市府預計在車站旁再蓋月台、鐵軌。(攝影:梁家瑋)

取得文資身份後...

未來文化局計畫於車站旁重蓋鐵軌與長45公尺、寬11公尺的月台,並將4台國寶級車頭移至車站旁展示;田瑋表示,光是一台火車頭就重達30多噸,文化局會計算靜載重與活載重,確保工程無虞後再行動工,施工期程約7、8個月,總經費1,800萬。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林奎妙說,今天就算真的給予新北投車站文資身份,也應考慮他未回到原址的現實,市府過去總說「先求有再求好」、「未來慢慢回去就好」,現在看來只想以歌功頌德的方式落幕。她說,應建構原址與現址的關聯性,如歷史建築範圍包含原址、強調現址不是最後的家等,去年活動時已有很多在地居民無法分辨原來車站在哪,連老人家都在遲疑,「如果原先看過的都忘記空間的意義感,未來下一代完全沒看過的人呢?」。

新北投火車站一景。(攝影:梁家瑋)